珊瑚鎮《抗戰歷史鑄根基 砥礪前行新征程》☆
2025年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號召我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歷史承載著經驗與智慧,銘記并非延續苦難與仇恨,而是汲取走向未來的精神力量。廣大青年干部作為強國建設的重要力量,更應深刻領悟這一精神,將其轉化為思想根基與行動自覺,堅定朝著既定目標邁進。 深植愛國情懷,筑牢信仰根基。80年前,無數仁人志士懷揣“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堅定信念,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拋頭顱、灑熱血。從楊靖宇在冰天雪地中孤身奮戰至最后一刻,到趙一曼面對酷刑始終堅守信仰;從“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壯烈,到無數普通民眾自發組織的抗日游擊隊,愛國情懷成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精神紐帶。如今,愛國情懷不再是硝煙中的沖鋒陷陣,而是體現在立足崗位的默默奉獻中:是科研工作者為突破“卡脖子”技術徹夜攻關,是戍邊戰士在高原哨所守護每一寸國土,是青年學子以知識報國的堅定追求。唯有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統一起來,才能讓抗戰精神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增強必勝信心,直面風險挑戰。抗戰初期,面對日軍的囂張氣焰和懸殊的實力差距,中國人民沒有退縮。“持久戰”戰略的提出,打破了“亡國論”的悲觀論調;平型關大捷、臺兒莊戰役等勝利,讓全國人民看到了抗戰的希望。這種在絕境中不放棄、在困難前不低頭的必勝信心,是抗戰最終取得勝利的重要保障。當前,我們面臨著復雜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的改革發展任務,經濟轉型升級、科技自主創新、民生保障改善等領域仍有不少“硬骨頭”要啃。但與抗戰時期相比,今天的中國擁有更堅實的物質基礎、更強大的綜合國力、更團結的民族力量。從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到疫情防控的重大戰略成果,再到航天事業的跨越式發展,無數實踐證明,只要我們堅定“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信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跨越不過的障礙。 激揚奮進力量,砥礪實干擔當。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用汗水、鮮血和生命拼出來的,是在持續奮斗中一步步實現的。從游擊戰到正面戰場的協同作戰,從后方生產支援前線到海外華僑捐款捐物,全民抗戰的熱潮中,處處是奮進的身影。新時代的奮進,同樣需要“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勁頭,那是科研工作者扎根實驗室,為突破 “卡脖子”技術反復試驗、不舍晝夜;是基層干部走進田間地頭、社區院落,傾聽群眾“急難愁盼”,把惠民政策從“紙上”落到“地上”,用腳步丈量民情、用行動解決民憂;是企業經營者要敢于打破常規,主動投身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不搞“短平快”的投機,而是深耕主業、打造核心競爭力。 抗戰精神不是塵封的歷史,而是鮮活的精神坐標。深植愛國情懷,我們才能錨定前進方向;增強必勝信心,我們才能抵御風雨挑戰;激揚奮進力量,我們才能書寫時代華章。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讓我們以抗戰精神為指引,將精神力量轉化為實際行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