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界鎮《弦歌不輟八十載 華章永續譜新篇》☆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當歷史的車輪駛至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莊嚴時刻,回望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從血與火中淬煉而出的旋律依舊震撼人心。 2025年9月3日,天安門廣場上,在盛大的閱兵儀式拉開帷幕之前,《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衛黃河》《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抗戰經典歌曲依次奏響,仿佛將人們帶回了那個救亡圖存的年代。在歌聲中,我們聽到了對侵略者的憤怒控訴,聽到了對和平生活的深切向往,更聽到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堅強意志。這些抗戰歌曲,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人民的英勇與堅韌,也映照出我們民族從苦難中崛起,走向輝煌的不朽歷程。 《松花江上》的凄婉旋律,承載著國難家仇的悲鳴與覺醒。“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這首由張寒暉1935年創作的歌曲,以深沉的悲愴唱出了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人民流離失所的痛楚和對家鄉的深情眷戀。面對強敵,中國人民沒有屈服,而是用歌聲傳遞著不屈的抗爭精神。當《松花江上》的旋律在閱兵場響起,音樂的力量穿越時空,將歷史的厚重與現實的莊嚴交織成一幅動人的畫卷:官兵挺拔如松,腳步與歷史節拍共鳴,踏出民族尊嚴;老人熱淚盈眶,憶起戰火紛飛中犧牲的英烈;青年挺直腰板,接過跨越時空的信仰接力棒。天空湛藍,陽光為閱兵場鍍上金光,旋律如紐帶連接過去與現在——松花江畔的悲壯、長城內外的烽火、黃河岸邊的誓言,皆化為民族崛起的希望。 《在太行山上》的雄渾樂章,鐫刻著鐵血山河的堅韌與剛強。“紅日照遍了東方,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看吧!千山萬壑,銅壁鐵墻!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這首由桂濤聲、冼星海在1938年譜寫的戰歌,以磅礴的激情唱出了太行山麓軍民同仇敵愾的壯懷。歌聲中,游擊隊的號角喚醒了沉睡的山谷,抗日的烽火點燃了每一寸土地。如今,當這旋律再次響徹云霄,它不僅喚醒了民族的集體記憶,更匯聚起新時代的奮進力量——那曾經響徹山谷的號角,如今已化作強國強軍的錚錚誓言;那曾經燃燒的烽火,今日已熔鑄成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在新時代的征程上,《在太行山上》的每一個音符都在訴說:山河雖已無恙,吾輩更當自強!這旋律歷經風雨,依然澎湃如初,它連接著歷史的烽火與今日的輝煌,昭示著從血火中走來的民族,正以更堅毅的姿態邁向復興的曙光。 《保衛黃河》的怒吼咆哮,奔騰著民族血脈的磅礴與不屈。“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這首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譜曲的戰歌,以雷霆萬鈞之勢唱出了中華兒女誓死保衛祖國的壯志豪情。這1939年誕生于陜北窯洞的激昂樂章,是一個民族在危難時刻發出的吶喊,凝聚起億萬同胞保衛家園、共赴國難的決心與力量。八十余載后的今天,當《保衛黃河》的旋律在九三閱兵場上空與禮炮聲轟鳴共振,戰鷹編隊掠過天際,恰似黃河浪濤卷起抗日的烽火;裝甲洪流隆隆向前,如同怒濤拍擊侵略者的鐵壁。這一刻,歷史與現實交融,怒吼與吶喊共鳴。從黃河岸邊到天安門廣場,從抗戰烽火到復興征程,民族血脈的磅礴從未停息。它跨越時空,在新時代奔涌出更壯闊的浪潮,激蕩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靈,成為民族精神的永恒象征。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真理強音,在新時代更顯鏗鏘。“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共產黨辛勞為民族,共產黨他一心救中國!”激昂的旋律中,回蕩著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苦難走向輝煌的偉大征程。八十余載后,它不僅是歷史的回響,更是前行的號角。在脫貧攻堅戰中,基層黨員用腳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澆灌希望,讓“共同富裕”的承諾落地生根;在科技創新前沿,科研團隊以“兩彈一星”精神為指引,突破“卡脖子”技術,挺起民族脊梁;在抗疫斗爭中,白衣戰士逆行出征,社區工作者日夜堅守,詮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如今,這旋律在鄉村振興的田野上回蕩,在航天發射的烈焰中升騰,在深藍遠洋的艦艇間激蕩,它時刻提醒著:堅持黨的領導是民族復興的定海神針,團結奮斗是創造奇跡的根本密碼。這歌聲,從歷史深處走來,向未來征程奔去,永遠是中華民族最嘹亮的時代交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