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界鎮《銘記抗戰史 奮進復興路》☆
80年前,中華民族以超3500萬同胞的巨大犧牲,贏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這場勝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民族同仇敵愾的史詩,是人類正義戰勝邪惡的豐碑。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振聾發聵:“歷史承載過去,也啟迪未來。”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我們回望烽火歲月,不僅是為了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訓,更是為了從偉大抗戰精神中汲取力量,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上續寫新的榮光。 賡續團結御侮的精神血脈,凝聚“眾志成城”的復興合力。“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全體中華兒女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的勝利。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無論是工人農民的踴躍支前,還是華僑同胞的慷慨捐助,中華兒女以“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的決絕,奏響了團結抗戰的最強音。新時代的復興之路,同樣需要凝聚磅礴合力,從脫貧攻堅戰中“全黨動員、全民參與”的壯闊實踐,到抗疫斗爭中“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感人場景,團結始終是破解難題的鑰匙。當前,面對百年變局與逆全球化、單邊主義甚囂塵上的復雜局面,面對科技競爭、地緣博弈的嚴峻挑戰,廣大黨員干部需傳承抗戰時期的團結基因,做團結的踐行者,在工作中打破“各自為政”的壁壘,在群眾中架起“連心橋”,以“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共識,匯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浩蕩力量。 堅守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夯實“執政為民”的復興根基。“兵民是勝利之本。”抗戰時期,陜北群眾用小米哺育軍隊,太行兒女用小車支援前線。這種緊緊依靠人民、深深扎根人民的魚水深情,不僅是抗戰勝利的根基,更是我們黨百年奮斗的制勝法寶。歷史反復證明,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如今,我們依舊踐行“人民至上”,把抗戰時期的為民情懷轉化為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實際行動,從打通鄉村振興“最后一公里”讓農民“富起來”,到推進生態治理讓群眾“住得舒心”,民生領域的每一點進步,都是對“人民就是江山”的生動詮釋。廣大黨員干部需始終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境界,多到田間地頭聽民聲,多到街頭巷尾察民情,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為民族復興筑牢最堅實的群眾根基。 弘揚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激發“勇毅前行”的復興動能。“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抗戰時期,中國軍民在缺衣少食、裝備落后的條件下,以“百折不撓、銳意進取”的意志,創造了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等輝煌戰績,用血肉之軀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這種在絕境中奮起、在抗爭中自強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脊梁。立足當下,我們面臨的考驗從未減少,科技領域“卡脖子”難題待破,改革深水區“硬骨頭”需啃,基層治理“老大難”問題要解,每一項都在檢驗著新時代奮斗者的本領。對此,廣大黨員干部需傳承抗戰精神,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闖出新路,在科技創新賽道上爭先突破,在鄉村振興中帶領群眾發展特色產業,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在各自崗位上實干篤行,把偉大抗戰精神轉化為強國建設的實際行動,讓復興之路在奮斗中不斷延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