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界鎮《筑金融合作根基 啟互利共贏》☆
9月1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上明確提出“盡快建成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為上合組織金融合作提質增效落下關鍵一子。當前,上合組織已成長為經濟總量接近30萬億美元的世界最大區域組織,但其金融合作仍面臨諸多現實挑戰。上合組織開發銀行的建設,既是對“務實高效”組織建設要求的落實,更是推動上合組織金融合作從“單點突破”邁向“系統升級”的戰略支點,為成員國共同發展注入強勁金融動力。 以機制化建設破“合作碎片化”之題,筑牢金融合作根基。上合組織成員國間金融合作長期存在“機制分散、協同不足”的問題,既有雙邊貨幣互換安排,也有與亞投行、新開發銀行等多邊機構的合作,但缺乏統一的區域金融協調機制,導致資源分散、效率不高。要破解這一難題,需構建以上合組織開發銀行為核心的多層次協調機制。一方面,明確上合組織開發銀行的定位與職能,使其既承擔基礎設施建設融資功能,又能協調成員國金融政策,推動建立區域內貨幣合作框架,逐步提高本幣結算比例。另一方面,建立與現有多邊金融機構的聯動機制,通過聯合融資、風險共擔等模式,避免資源內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組織機制更完善、決策更科學”,正是要求從制度層面打破碎片化壁壘,讓金融合作從“點上突破”邁向“系統集成”。 以服務實體經濟破“融資錯配”之題,激活區域發展動能。上合組織成員國多為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缺口大、民生項目資金需求迫切,但現有金融合作多聚焦大型能源礦產項目,對中小微企業融資、民生工程支持不足,存在“重規模輕實效”的錯配問題。上合組織開發銀行的建設需精準對接實體經濟痛點,建立“需求導向”的融資體系,既支持跨境鐵路、能源管道等標志性工程,也設立專項基金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升級、農村電商等民生領域。借鑒中國“一帶一路”建設中“融資+融智”模式,在提供資金支持的同時,配套輸出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等創新工具,幫助成員國完善金融基礎設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在共商共建共享中增強地區發展動能”,只有讓金融活水精準滴灌實體經濟,才能真正實現“互利共贏”的合作目標。 以開放包容破“地緣壁壘”之題,拓寬合作輻射空間。上合組織擴員后,成員國涵蓋歐亞非大陸多個文明板塊,經濟結構、發展階段差異顯著,部分國家因地緣政治考量對多邊金融合作持謹慎態度,導致金融合作“朋友圈”難以有效擴大。同時,外部勢力借機炒作“陣營對抗”,試圖干擾區域金融合作進程,給上合組織金融一體化帶來額外阻力。應對這一挑戰,上合組織開發銀行需秉持“上海精神”中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理念,采用“靈活準入”機制,既對成員國開放核心業務,也為觀察員國、對話伙伴國提供差異化合作路徑,逐步擴大合作輻射圈。在治理結構上,堅持“平等協商”原則,通過股權分配、決策機制設計體現各國訴求,避免“一家獨大”,以開放姿態打破地緣壁壘,讓金融合作成為連接不同文明、促進共同發展的紐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