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高新區《增進對話交流 弘揚正確二戰史觀》☆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重要時刻,8月28日,《新編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英文版)新書發布會暨“浴火涅槃:文明與戰爭”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希臘雅典舉行。此次活動向國際社會展現了中國學界在二戰史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為深化該領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搭建了重要平臺,有力促進了資源共享與方法互鑒。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人類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在這一背景下,弘揚正確的二戰史觀、加強國際對話顯得尤為緊迫。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告訴我們,和平是需要爭取的,和平是需要維護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維護和平,只有人人都記取戰爭的慘痛教訓,和平才是有希望的。”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正確認識歷史、維護世界和平指明了方向。 深入挖掘史料,開展對話交流。近年來,隨著二戰歷史研究的不斷深入,大量新史料得以發掘和整理,包括各國檔案、口述歷史及網絡數據庫等,為學術交流提供了豐富素材。南京師范大學抗日戰爭研究中心教授張連紅介紹,2021年以來,俄羅斯聯邦檔案局啟動“1949年哈巴羅夫斯克(伯力)審判檔案”項目,解密上線了370組檔案文獻。這些珍貴的檔案文獻成為了研究日本細菌戰的核心史料,為全方位認知伯力審判以及731部隊的關鍵問題提供了重要證據。同時,隨著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與視角深度交融,又進一步拓展了認識侵華日軍罪行的新維度。比如,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更全面地梳理侵華日軍的暴行分布、受害者群體特征等,那段慘痛的歷史就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尊重歷史事實,反對虛無主義。弘揚正確二戰史觀,其核心在于尊重歷史事實、銘記歷史教訓,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必須正視法西斯在二戰中所實施的種族滅絕、細菌戰、屠殺平民、掠奪資源等一系列反人類罪行,絕不能對這些罪行美化、淡化或否認。要知道,這些罪行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是人類歷史上永遠無法抹去的傷痛。同時,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的持久抗戰為二戰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不可磨滅的貢獻。據統計,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斃傷俘日150余萬;中國軍民傷亡3500萬以上;按1937年比價,中國官方財產損失和戰爭消耗達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達5000億美元。當然,在強調中國貢獻的同時,也尊重蘇、美、英等國在不同戰場的作用,反對任何片面史觀。正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才最終贏得了戰爭勝利。 維護戰后秩序,共促文明互鑒。弘揚正確二戰史觀,要尊重二戰后的國際秩序基礎,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戰后國際秩序。《聯合國憲章》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成果,確立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倡導主權平等、互利共贏,對于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始終是戰后國際秩序的堅定締造者、維護者和建設者。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重要演講,開創性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宏闊視野為世界發展進步指引前進方向。中國言必行行必果,積極踐行這一理念,推動各國在歷史的鏡鑒中,尊重文明的多樣性,以對話代替對抗、以合作代替沖突,在交流互鑒中汲取智慧、凝聚共識,更加堅定地攜手前行,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實現共同發展和繁榮。 中國人民對二戰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始終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也始終積極帶動國際社會以史為鑒、開創未來。中國積極搭建文明交流平臺,增進各國對話交流,讓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讓人類在和平與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共同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明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