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橋鎮《在抗戰精神中汲取奮進力量》☆
2025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日。回顧那場救亡圖存的偉大斗爭,它不僅徹底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走向,更以獨特的東方智慧,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這份精神遺產,正以新的時代內涵照亮民族復興的前行之路。 八十年光陰荏苒,那段血與火交織的歲月卻愈發璀璨生輝。楊靖宇將軍以棉絮樹皮充饑,堅守抗日陣地,那是民族氣節最悲壯的見證;狼牙山五壯士縱身躍崖的壯舉,書寫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生命絕唱;西南聯大師生跨越山河的學術長征,展現了文明薪火相傳的堅韌力量。據統計,抗戰期間中國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段段破碎的家庭。正是這些平凡而偉大的中華兒女,用血肉之軀筑起了保家衛國的鋼鐵長城,用生命詮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深刻內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我們要在回望歷史中汲取智慧,在銘記苦難中砥礪前行,讓抗戰精神成為激勵我們不斷奮進的強大動力。 從歷史硝煙到時代考場,抗戰精神始終是激勵我們攻堅克難的動力源泉。從戰火紛飛到和平建設,從百廢待興到繁榮發展,抗戰精神的內涵在不斷豐富和延伸。抗疫戰場上,4.2萬名白衣天使逆行出征,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再現了當年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脫貧攻堅戰中,眾多如黃文秀一般的干部扎根山鄉,用生命踐行“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誓言,延續著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科技攻關領域,科研人員將“卡脖子清單變為攻堅清單”,在芯片、航天等關鍵領域取得突破,展現了自力更生的創新精神。從當年的步槍土炮到今天的殲-20S翱翔藍天,從挽救民族危亡到實現民族復興,抗戰精神不僅沒有褪色,反而在不斷汲取時代養分中淬煉成鋼,在每一個平凡的崗位、每一次無聲的奉獻中,被重新書寫、持續傳承。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國正以負責任大國的擔當,為世界和平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地區沖突此起彼伏。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十多年來,已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給共建國家創造了50多萬個就業機會;中國累計派出維和人員5萬余人次,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部隊最多的國家;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得到100多個國家支持,為完善全球治理注入中國智慧。中國將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與各國人民攜手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讓我們以抗戰精神為火炬,照亮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讓先烈用鮮血澆灌的土地,綻放出新時代的文明之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