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失鎮《讓數據“稻穗”飽滿,讓鄉村“沃土”生金》
近日,數據價值化創新發展大會在南京舉行,“全省一體化數據市場建設行動方案”正式發布,數據交易產業生態培育“百千萬”計劃全面啟動。這一系列舉措標志著江蘇正以數據為關鍵要素,加速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作為鄉鎮基層工作者,我們深刻感受到,數據不再只是城市的“專利”,更是鄉村振興進程中亟待挖掘的“新富礦”。 打通“數據大動脈”,為鄉村發展注入源頭活水。省數據交易所作為全省數據流通的核心樞紐,初步構建起覆蓋多領域的數據產品體系,場內交易活躍,標志著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邁出關鍵一步。這條“大動脈”的貫通,更深層的意義在于為鄉鎮基層打通了接入全省乃至全國數據網絡的通道,使我們有機會跳出地域限制、打破信息壁壘,真正以數據驅動決策、優化資源、重塑動能。它不僅是技術層面的聯通,更是一種發展理念的升級——鄉村完全可以通過高效、精準的數據賦能,將本土“小資源”對接到更廣闊的“大市場”,在深度融合中挖掘差異優勢、提升產業韌性、實現價值躍升。 聚焦“場景化應用”,讓數據資源真正扎根鄉土大地。數據的價值,最終要體現在解決實際問題上、服務于人的需求中。“百千萬”計劃所布局的醫療、氣象、農業等高質量數據專區,正是瞄準了城鄉發展中的共性瓶頸與真實痛點。對于鄉鎮而言,這不僅是獲得外部數據支持的窗口,更是重新審視和優化本地資源配置的契機。我們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讓這些看似宏觀、抽象的數據,與本地的產業特征、治理難點和民生訴求深度結合,不是簡單“拿來”,而是主動消化、融合再造,形成接地氣、能落地、有溫度的解決方案。唯有這樣,通用性的“數據食材”才能烹出符合本地口味的“特色菜”,數據也才能從概念真正轉化為民眾可感可知、鄉村發展可依可恃的新質力量。 構建“鄉鎮數據生態”,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共建”。這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接入,更是一場治理理念的深刻變革。其關鍵在于培育本土化的數據主體性和應用能力,使數據要素真正融入鄉村產業肌理與社會治理脈絡。鄉鎮必須著力破解“流不動、供不出、用不好”的深層梗阻,這背后是標準缺失、權屬不清與動力不足的綜合癥結。因此,核心任務并非簡單搭建平臺,而是構建一個涵蓋數據確權、合規流通、安全防護與價值激活的全鏈條治理框架。唯有建立起權責清晰、激勵相容、安全可信的運營機制,才能激發多元主體的共建意愿,讓數據在有序流動中釋放其內在價值,為鄉村振興注入可持續的數字動能。 數據浪潮奔涌而來,鄉村振興絕不可缺席。鄉鎮基層要以“數”為翼、以“用”為本,主動融入全省數據要素市場體系,讓數據成為強村富民的新引擎、治理現代化的新底座。唯有如此,方能在這場深刻的變革中搶占先機、贏得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