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橋鎮《以中國智慧書寫新時代生態治理“山海經”》☆
近日,自然資源部發布了30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這不僅是一份成果清單,更是一套系統呈現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路徑的“方案集”。用極具價值的實踐樣本書寫著新時代的“山海經”,為世界生態文明保護貢獻中國智慧與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將其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態福祉不斷提升。 中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的發布,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在礦山生態修復領域,通過統籌政策與資金、發展,實施生態修復工程,促進資源型城市綠色轉型,通過實踐探索出生態修復與產業發展的雙贏模式。通過“生態+發展”的模式,在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同時,創造出可觀的經濟價值,讓當地居民切實享受到生態保護帶來的紅利,讓全社會意識到生態與發展并非對立的兩面,而是相輔相成、共同繁榮的整體。 推動系統治理,促進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科學化、規范化。從遼寧省錦州市通過“退養還濕+潮溝連通+鹽沼修復”模式到北海市潿洲島堅持立法保障、科技賦能、持續修復和全民參與多措并舉,案例涵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礦山生態修復、海洋生態修復等多個領域,展示出多樣化、針對性的技術手段和治理方法,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模式。要進一步深化系統治理理念,利用衛星遙感、物聯網等技術,對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進行實時動態監測,讓治理更精準;同時,要完善生態保護修復制度體系建設,明確具體權責與協同流程,避免治理碎片化,讓系統治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中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的發布,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了寶貴經驗。中國積極相應聯合國“生態系統恢復十年”“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行動計劃,建設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貢獻約25%的全球新增綠化面積,在全球生態治理過程中不斷貢獻中國力量。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為各國打破生態治理碎片化局面提供了思路;政府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良性循環的治理模式,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生態治理中遇到的資金短缺問題提供了參考。在共謀全球生態文明之路進程中,中國成為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有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觀。借助自然資源部中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的發布,要繼續激發公眾生態保護熱情,提高群眾生態保護意識,有效推動全社會形成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凝聚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同時,共建地球生態文明共同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