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溪鎮《向“綠”而行 繪就生態文明畫卷》☆
自然資源部近日發布30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展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據介紹,我國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劃定315萬平方公里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國家公園體系穩步推進,森林覆蓋率、碳匯能力、修復規模等關鍵指標持續躍升。從被動修復”邁向“主動塑造”,我們念好新時代的“山海經”,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 生態治理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此次發布的30個典型案例也充分體現了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生態思維。長三角三省一市實現跨區域、跨要素協同治理,破除制約綠色發展的壁壘實現“縱深進擊”,共同守護“太湖美”;大理洱海從“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和“生態之治”轉變,用一條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之路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成為現實;內蒙古堅持統籌施策,全面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大地瘡疤”重回“漫山遍綠”……生態治理從“單打獨斗”“修修補補”的零珠碎玉織就成“一盤棋”“一體化”的宏大錦繡。 生態修復不僅重“量”,更重“質”,不僅看“顏”,更重“效”。如今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進入深水區,復雜的生態系統對監測、治理的科技手段提出更高的要求。大數據平臺整合資源,實現紅線區域動態監管和生態風險實時預警;無人機巡護、衛星遙感讓森林草原防火、生物多樣性監測變得更加高效智能。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成為生態保護的“千里眼”“智慧腦”,科技賦能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最鮮明的底色。在共謀全球生態文明之路進程中,中國也成為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貢獻約25%的全球新增綠化面積、完成保護修復面積超830萬公頃、林草年碳匯量超過1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一系列實打實的治理成果為世界貢獻出“中國方案”。 生態保護修復不是一陣風,必須緊抓不放,久久為功,不能靠突擊要靠日常抓,不能靠自覺要靠制度管,打好一場群策群力的環保治理持久戰。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這20年間,我國率先在全球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以剛性約束遏制生態空間侵蝕;創新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機制,實施自然保護地統一設置、分級管理、分區管控,加強對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永續利用;推動林長制、河湖長制全面落地,壓實地方主體責任……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生態治理是寫給大地的情詩,遙望星空、聞到花香,一幅青山不負、綠水長歌的文明畫卷正在神州大地徐徐展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