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橋鎮《凝聚最美醫心,共筑健康中國》☆
日前,中央宣傳部、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發布2025年“最美醫生”,10位醫務工作者以“醫者仁心”的大愛與擔當,成為全社會尊醫重衛的鮮明榜樣,是健康中國建設道路上的精神標桿。 健康中國的奮進之路,是一條始終恪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之路,一條推動醫療體系改革向深向實的攻堅之路,一條匯聚全社會力量共建共享的協同之路。從雪域高原的鄉村診室到抗疫一線的隔離病房,從實驗室的科研攻堅到國際醫療援助的異國他鄉,“最美”身影們以“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堅守,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綻放璀璨光芒,映照健康中國戰略在奮進征程中的堅實足跡。 仁心為炬,照亮生命之路。“最美醫生”的稱號是由無數與時間賽跑、與死神博弈的瞬間凝結而成的。扎根青海甘德縣柯曲鎮衛生院的尼瑪拉毛,主動從縣醫院調至海拔4080米的高原牧區,將只有一間破屋、兩把聽診器的“空殼衛生院”,發展為集藏漢西醫協同診療、遠程醫療系統于一體的“尼拉曼康”(牧民對衛生院的愛稱),年就診量突破6000人次,被稱為甘德草原上的“好曼巴”;山東援坦桑尼亞醫療隊隊長張軍橋,在營救當地落水女性時不幸犧牲,他生前拋棄所謂的國籍和人種,將國內的麻醉技術無私傳授給當地醫生,用生命踐行中非友好合作精神,弘揚了不畏艱苦、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中國醫療隊精神。從城市三甲醫院的專家到偏遠山區的“健康守門人”,“最美醫生”們以不同形式的堅守,共同書寫著“生命至上、大愛無疆”的時代答卷,勾勒出醫療服務最溫暖動人的精神底色。 科技為翼,激活健康動能。臨床一線的創新者們以技術為針、以需求為線,將科技紅利織成全民健康的“防護網”。心血管病專家陳韻岱團隊研發的AI影像系統,如同為CT裝上“智能大腦”,攻克了傳統影像診斷中“漏診誤判”的痛點,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成為可能;豐臺智能醫工大會上亮相的專科手術機器人矩陣,從神經外科到骨科精準“操刀”,用機械臂的“穩準快”重新定義外科手術的精度邊界;無創血糖儀的突破性進展,通過“代謝熱整合法”實現血糖監測“零創傷”,填補了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空白,讓上億糖尿病患者迎來“無痛監測”的新紀元……從象牙塔尖的科研突破到市井巷陌的健康守護,科技正以“毛細血管”般的滲透力,將優質醫療資源的“氧氣”引入民生健康的“四肢百骸”,讓健康中國的每一條“脈絡”都充滿創新活力。 同心為橋,共筑健康長城。榜樣力量的價值不止于個體閃光,更在于凝聚行業進步的合力。從政策框架搭建到服務網絡織密,健康中國建設者們以“改革之刃”破除體制機制梗阻,以“協同之策”匯聚系統合力。一方面,國家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動6方面22條制度落地生根,通過“千縣工程”“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等建設,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破解城鄉醫療資源不均衡的難題;另一方面,社會各界積極響應健康中國行動號召,企業加大健康科技研發投入,社會組織開展健康科普進社區活動,公眾主動參與健身運動、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多元共治格局。從“一個人的奉獻”到“一群人的堅守”,從“行業的努力”到“社會的共識”,全社會正凝聚起尊醫重衛的磅礴合力,讓“健康中國”的戰略藍圖在無數踐行者的奮斗中,轉化為“人人享有健康”的生動圖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