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鎮《科創協同立法,共繪長三角一體化新圖景》
近期,長三角三省一市人大常委會聯合頒布《促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并將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是長三角首部以協同立法的形式針對科技創新協同發展制定的法規性決定。 作為經濟與創新高地,長三角科研資源豐富,科創協作已有基礎。但邁向全球科創高地過程中,行政壁壘、資源配置不均、創新要素流通不暢等問題凸顯,此次科創協同立法旨在以體制機制創新破壁賦能,精準破解科創協同發展的梗阻,為長三角一體化加速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提供堅實制度支撐。 設施共建集群聯動,筑牢科創協同硬核支撐。《決定》以法治力量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跨區域協同,讓“國之重器”從分散布局邁向系統集成。長三角生態環境聯合實驗室聯動滬蘇浙皖監測網絡,為太湖流域水質治理提供統一數據支撐,推動環保技術標準與國家“雙碳”戰略深度銜接到國家未來網絡試驗設施聯動蘇浙滬皖,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打造統一測試場,推動技術標準與國家戰略同頻…這種集群化布局,打破行政壁壘,形成創新合力。5.1萬臺(套)大型儀器通過共享平臺跨區域流通,蘇州新材料企業依托杭州超算中心實現技術突破,共享戰略科技紅利。設施共建共享既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實踐,更是夯實長三角科創根基的制度創新,為打造全球創新策源地提供硬核支撐。 機制協同破壁賦能,激活科創轉化新動能。《決定》將“揭榜掛帥”“賽馬制”等創新實踐上升為制度安排,通過市場化紐帶打破地域與領域壁壘,讓創新要素在長三角全域高效流動。在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先進功能纖維研究所,三地以“研發—中試—量產”的鏈式協同,將新型有機抗菌材料的上市周期從3年壓縮至18個月,生動詮釋“企業出題、協同破題”的機制效能。這種跨區域分工,發揮上海基礎研究優勢、激活蘇浙產業轉化能力,形成靶向突破“卡脖子”難題的合力。從概念驗證中心為科研成果架起“試錯橋梁”到中試平臺打通“實驗室到生產線”的堵點,制度層面的協同讓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為長三角打造全球先進制造業集群注入持久動力,彰顯區域協同在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戰略中的關鍵作用。 集群聚力要素融合,塑造科創產業新生態。《決定》以G60科創走廊、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等為支點,推動創新要素跨域融通,讓“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擰成發展合力。上海智康加機器人設備實現“上海研發、南通轉化”;蘇州思必馳牽頭的創新聯合體將技術植入多省市車企,顯集群輻射效應;沿滬寧產業創新帶“要素一張網”促八城聯動,助長三角搶占全球產業價值鏈高端。這些集群模式與“一地研發、全域轉化”布局,疊加上海研發優勢與蘇浙皖產業基礎,為加速技術變生產力、提升區域產業效能、助長三角搶占全球價值鏈高端助力強基賦能,為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構建新發展格局固本培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