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界鎮《執“和合”之筆,繪文化盛圖》
8月9日,“何以中國·和合共生”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天津啟動。這一活動憑借多元視角呈現津派文化獨特魅力,深入闡釋“和合共生”理念,不僅是一場文化領域的盛世,更是一扇洞察中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關鍵窗口,為解答“何以中國”這一宏大命題提供了生動范例。 河海相擁,在文化根脈中筑牢“和合”基石。天津因河而生、向海而興的地理特質,本身就是“和合”二字的天然注腳。在活動“河海津韻”篇章,《南桃北柳》聚焦楊柳青年畫,木板雕琢間,北方民俗的豪爽質樸與南方年畫婉約細膩完美交融,色彩暈染出的不僅是一幅幅年節盛景,更是不同地域文化跨越山川,攜手共舞的文化奇觀,是“和合”理念在藝術創作領域的具象化杰作。步入天津博物館,北宋范寬《雪景寒林圖》靜靜陳列,借助數字化技術,這幅千年瑰寶突破展柜與時空的限制,以高清、立體的姿態出現在電子屏幕中,古老藝術與現代科技碰撞出絢麗的火花,實現傳統與現代跨越時空的“和合共生”。而平津戰役紀念館,則通過詳實的史料與創新陳列方式,將革命歲月的烽火硝煙與城市發展的脈絡緊密相連,紅色基因融入津沽文化的血液,成為激勵后人奮進的精神力量,彰顯著不同歷史時期文化傳承與融合的使命擔當。文化傳承恰似一場接力賽,需尊重多元文化的獨特性,以包容之心匯聚各方力量,讓文化根脈在交融互鑒中愈發繁茂。 津城煥新,在時代浪潮中激活“共生”動能。“津非昔比”篇章生動展現了天津在時代浪潮中踐行“和合”理念的創新實踐。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的“天河三號”原型機,宛如一座智慧燈塔,為生物醫藥研發等關鍵領域輸送強勁算力。其與高校、企業構建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打破行業壁壘,實現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市場的高效轉化,是科技與產業深度“共生”、互相成就的典范。天開高教科創園自開園以來,憑借優越政策,與創新環境,吸引3000余家企業入駐,與中關村等地的資源對接、產學研合作,讓京津冀創新發展從藍圖逐步變為現實。在文化領域,天津相聲在堅守傳統相聲藝術本真的基礎上,利用短視頻平臺開設趣味相聲知識科普賬號,讓非遺藝術以幽默、輕松的姿態走進年輕群體,實現“破圈”傳播;天津特色小吃“耳朵眼”炸糕,在保留傳統工藝精髓的同時,依據現代人健康飲食需求推出低糖、低脂新品,兼顧老味道與新潮流。“共生”絕非簡單的拼湊,而是在堅守內核的前提下,讓歷史底蘊為時代發展賦能、時代精神為傳統文化添彩,推動城市發展的巨輪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寰宇共融,在文明對話中傳遞包容情懷。在“天下一家”篇章里,從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的留學生用快板演繹《夸夸天津美》的韻律交融,到外國友人在古文化街學做楊柳青年畫的之間互動,再到天津國際少兒藝術節上各國孩子共跳傳統舞蹈的肢體共鳴,這些場景共同編織出文明交流的生動圖景。不同文化在此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像海河匯聚的支流,于碰撞中激蕩出更加豐富的內涵。這種交流打破了文明間的無形壁壘,彰顯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包容智慧——它不追求文化的同質化,而是在差異中搭建共鳴的橋梁,在尊重中培育信任的土壤。尤其是在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前夕,這樣的互動早已超越單純的文化展示,成為中國向世界傳遞“和合共生”理念的生動縮影。以平等為基石、以共情為紐帶的交流模式,恰是破解文明隔閡的關鍵。它讓“中國故事”擺脫單向輸出的局限,轉化為在互動中生長的共識,讓“和合共生”從抽象理念變為可感可知的生活實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深厚的文化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