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界鎮《以“和合共生”理念 奏響高質量發展新強音》☆
8月9日,一場以“何以中國·和合共生”為主題的文化盛會在天津市正式開啟,它以千年積淀的城市底蘊,為“和合共生”這一宏大命題作出了生動注解,是深入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具體行動。我們當以此次活動為契機,深刻領會“和合共生”的豐富內涵,將其轉化為推動工作的強大動力,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守護者、創新發展的推動者、文明交流的踐行者。 守護文化根脈,在傳承中筑牢“和合”根基。 此次活動呈現出津派文化的多元特質,從楊柳青年畫的民俗韻味到博物館館藏的歷史厚重,從紅色文化的精神傳承到創新文化的活力迸發,印證著中華文化兼容并蓄的品格。國家文物局統計顯示,天津市擁有不可移動文物2000余處,全地區博物館年接待觀眾超千萬人次,通過《南桃北柳》《鎮館之寶》《不止建筑》等主題視頻的生動演繹,深刻詮釋河海文化、民俗文化、文博文化、紅色文化的韻味,從中凸顯出當地對文物保護法規的嚴格執行,是在規劃建設中注重對歷史風貌的審慎避讓。我們作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執行者,守護文化根脈責無旁貸,必須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落實好新時代文物工作基調,要像守護海河文脈一樣珍視本地文化資源,在城鄉建設中堅決守住歷史文化的筋骨肉,傳承好“和合”精神的基因密碼。 踐行“和合共生”,在聚焦高質量發展中激發動能。“津非昔比”篇章中,天開高教科創園的創新活力、天津港的開放動能,勾勒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圖景。事實上,文化已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天津市發改委數據顯示,近年來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過5%,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穩步提升;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0.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天開高教科創園等創新高地,將歷史底蘊轉化為科技創新的動力。這啟示我們不僅要守正,更要善于創新。在制定產業政策、優化營商環境時提高站位,在政策銜接中求協同,在資源整合中謀突破,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老傳統”催生“新產業”,使“和合共生”在高質量發展中迸發時代強音。 拓寬對外開放視野,在開放中彰顯“和合”境界。在“天下一家”篇章里,上合組織國家友人的分享,讓“和合共生”有了更廣闊的國際維度,該地區作為國際都市,其開放包容的氣質,正是中國與世界“和合共生”的生動縮影。海關總署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對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年均進出口總值達3.17萬億元,增長9.5%,區域合作紐帶日益緊密。 在日新月異和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我們更需強化國際視野,在基層工作中主動融入開放大局。無論是服務外資企業、保障重大活動,還是參與對外交流,都要展現出包容開放的姿態,以實際行動詮釋“天下和合”的理念。唯有秉持“和合”之心,才能在國際交往中增進理解、凝聚共識,讓中國故事更具感染力、影響力。 全體民眾的文化自覺與擔當,關乎國家文脈賡續與民族精神弘揚。此次“何以中國・和合共生”主題活動,為我們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實踐范本。我們要自覺將習近平文化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將“和合共生”理念融入履職盡責全過程,既守護好文化根脈,又在推動創新發展中彰顯能力水平,更拓展好開放格局,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書寫更加精彩的答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