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失鎮《規范門診命名 鋪實群眾就醫之路》☆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關于規范醫療機構門診名稱管理工作的通知》,劍指醫療機構門診命名中存在的“標新立異”“名不副實”等亂象,明確提出命名應“依法合規、科學規范、清晰準確”,不得使用“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違反公序良俗、標新立異、容易引發社會焦慮和爭議的名稱”。這項聚焦“小名稱”、服務“大民生”的舉措,直擊群眾看病就醫過程中的痛點、堵點,對于優化基層醫療服務環境、提升群眾就醫獲得感,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祛除“花名”虛火,回歸醫療本質,是為群眾“減負”的務實之舉。在基層走訪中,部分醫療機構,尤其是一些社會資本投入的機構,熱衷于在門診名稱上“做文章”“造概念”,以標新立異的名稱吸引眼球,模糊診療邊界,其背后往往隱藏著過度營銷、誘導消費甚至夸大療效的風險。這不僅讓群眾,尤其是信息獲取能力相對較弱的農村老年群體感到困惑迷茫,也在無形中增加了他們的選擇成本和潛在的經濟負擔,更損害了醫療行業的嚴肅性和公信力。國家衛生健康委要求門診命名“與診療科目相匹配”“真實、準確、簡潔、清晰地反映專科特色和診療范圍”,正是要剝去這些華而不實的“外衣”,讓門診名稱回歸其服務本質——清晰、準確地告訴群眾“這里能看什么病”。這看似是名稱的規范,實則是服務理念的糾偏,是為群眾就醫選擇“減負”、避免被誤導的暖心政策。鄉鎮醫療機構作為群眾健康的“守門人”,更應該帶頭執行,用實實在在、明明白白的名稱,贏得群眾最基本的信任。 明確規范紅線,遏制焦慮營銷,是為群眾“定心”的治理良方。國家衛生健康委所發《通知》中特別強調禁止使用“容易引發社會焦慮和爭議的名稱”,這一點在基層顯得尤為重要。當前,健康焦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部分機構利用這種心理,在門診命名上刻意制造緊張感,如過度渲染“癌”“特需”“貴族”等字眼,或使用一些未經科學驗證、帶有神秘色彩的名稱。這不僅無助于疾病的科學防治,反而可能在群眾心中埋下不必要的恐慌種子,擾亂正常的就醫秩序。對于居民而言,信息渠道相對有限,面對這些帶有強烈暗示性甚至恐嚇性的門診名稱,更容易產生誤解和焦慮。國家衛生健康委所發《通知》中所劃出的這條“紅線”,是對此類不良營銷行為的明確禁止,更是對群眾心理健康的保護。 強調配套落地與信息公開,是為群眾“增效”的服務升級。《通知》不僅提出了命名規范,更配套了一系列具體舉措,例如:全面梳理、立行立改不規范命名;同步調整門診標牌、引導標識;優化門診管理流程;加強導診服務;并通過官方網站、公眾號等多渠道發布門診信息。這一系列“組合拳”旨在確保新規不只是“改個牌子”,而是帶來就醫流程和體驗的整體提升。對于醫療機構來說,落實這些要求更具挑戰,也更有價值。標識清晰意味著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人也能輕松找到對應診室;流程優化能減少群眾在掛號、候診、檢查間的無效奔波;導診服務加強能為不熟悉流程或行動不便的群體提供及時幫助;多渠道信息公開則能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提前了解服務內容,合理安排就診。這些細節的改善,匯聚起來就是群眾就醫體驗質的飛躍。 國家衛健委此次規范門診命名,是推動醫療服務回歸本質的重要一步,也是提升群眾就醫滿意度、獲得感的關鍵一著。借助規范名稱這一契機,全面檢視和優化服務流程,擦亮服務窗口,用清晰、準確、溫暖的服務名稱和實實在在的便民舉措,便能鋪設一條讓父老鄉親就醫更明白、更便捷、更安心的“健康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