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高新區《門診名稱“正名” 醫者初心“歸位”》☆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關于規范醫療機構門診名稱管理工作的通知》,為醫療服務標準化建設注入新動能。《通知》聚焦門診命名規范化,倡導堅守依法合規、科學規范、清晰準確的原則,為醫療機構門診名稱管理提供明確指引。 這一舉措意義深遠。作為服務群眾的重要窗口,門診名稱規范與否,直接關系醫療服務的溫度與效率。提升患者就醫體驗,讓群眾就診時看得懂、找得準,減少奔波與困惑;以規范命名促進醫療資源高效配置,彰顯行業專業底色,推動醫療行業高質量發展。 醫者仁心為本,門診命名為橋。醫療事業始終與生命相伴、與希望同行,從傳統醫學的濟世情懷到現代醫療的精準服務,“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職業追求從未改變。對群眾而言,門診名稱是就醫路上的“指路牌”,清晰命名能減少迷茫、增添信心:糖尿病患者看到“內分泌門診”便知方向,關節不適者望見“骨科運動醫學門診”便覺安心。這份清晰,是醫者仁心的直觀體現。“名正言順”方能“事順民安”,規范的門診名稱促進醫療資源與患者需求精準對接,讓民生福祉在高效服務中落地生根。 聚焦提質增效,多方協同發力。近年來,各地醫療機構積極推進門診規范化建設,“糖尿病專科門診”“老年病科門診”等清晰易懂的命名已成主流,為群眾就醫提供便利。隨著醫療技術不斷精細化,讓專業命名既體現學科特色又便于群眾理解,成為新課題。醫療機構可從三方面著力:優化命名表述,對“介入消融”“靶向免疫”等專業術語,輔以通俗解釋或備注說明,讓患者一目了然;強化配套服務,通過智能導診系統、電子屏指引、志愿服務崗等,為患者提供全流程指引;加強內部培訓,提升醫護人員的服務引導能力,讓專業診療更易被群眾感知。 深耕內涵建設,筑牢信任基石。規范門診名稱,核心是推動醫療機構將精力聚焦于服務能力提升。醫院以《通知》為契機,全面梳理學科建設方向,讓“心腦血管門診”的診療技術與群眾需求精準匹配,讓“兒童生長發育聯合門診”的多學科協作真正解決家長難題。監管部門建立正向激勵機制,對命名規范、服務優質的機構予以表彰推廣,引導行業形成“以實力贏口碑”的良好氛圍。通過科普宣傳,幫助群眾了解各類門診的功能定位,讓就醫選擇更清晰、更高效。 規范門診名稱,是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每一個門診名稱清晰傳遞專業價值,每一項醫療服務飽含醫者初心,群眾在就醫路上感受到的,不僅是便捷高效的診療,更是始終溫暖的希望與信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