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界鎮《萬條建言,書寫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時代答卷》
“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開展網絡征求意見活動,累計收到網民建言超過311.3萬條,為編制“十五五”規劃提供了有益參考,這象征著互聯網成為了解民情民意的重要渠道,成為新時代全過程人民民主最鮮活的注腳。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深刻指出,這場覆蓋廣泛的網絡問計是 “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一次生動實踐”,為我們理解中國式民主的生命力提供了關鍵密碼。 從紙筆到云端,是民主實踐的代際跨越。“十五五”規劃的311.3萬條建言,見證著中國民主渠道從“面對面”到“屏對屏”的歷史性拓展。這種跨越不是簡單的技術迭代,而是民主本質的時代延伸。在人民網“我為‘十五五’規劃獻一策”專欄里,一條關于青少年視力保護的建議頗具代表性。網民提出的“每日1.5小時戶外活動”“護眼強制模式”等具體方案,正與教育部即將納入規劃的“視力健康守護行動”形成呼應。這種從民間智慧到國家政策的轉化,生動詮釋了“民有所呼、政有所應”的民主邏輯。當網民們在留言板上細致勾勒“推動城鄉產業融合發展”“搭建人工智能高素質人才對外交流平臺”“推動傳統文化走進校園”設計構想時,他們或許也難以想到,這些建議會與國家發改委的規劃產生共鳴,這正是民主決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鮮活例證。 從參與到落地,是民主效能的閉環驗證。311.3萬條建言中,既有“增設社區老年食堂”的民生細訴,也有“VR護眼技術研發”的產業構想,這些建議正在通過制度化渠道轉化為施政藍圖。國家發改委明確提出“項目+政策”雙輪驅動機制,將網民關切的教育、醫療等問題納入重大民生工程,這種投入力度的提升正是民主效能的最佳證明。“十五五”期間 “時間銀行”互助平臺的推廣,清晰勾勒出民主決策的傳承與發展,都是這些民意涓流匯聚成政策江河的實證,彰顯了“民主不是裝飾品,而是用來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的”深刻道理。 從共識到合力,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源泉。在“十五五”規劃編制的宏大敘事中,每個參與者都是執筆人。鄉村支教老師建議優化農產品物流創業,他們的聲音共同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底層代碼。從建言主題來看,新增了“人工智能+”“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共同富裕”等多個板塊,充分聽取百姓各方面訴求和多層次需要,增強規劃編制的科學性和民主性的同時推動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全過程人民民主“覆蓋14億多人民、56 個民族”,這種廣泛參與產生的共識,正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最大合力。 當我們把 311.3 萬條建言放在歷史坐標中審視 ,這些帶著溫度的建議,終將轉化為養老驛站里的歡聲笑語,校園操場上的陽光奔跑,鄉村道路上的物流車輛,成為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生動的寫照。民族的復興,必然要凝聚每個個體的力量,面向未來,311.3萬條建議也將被突破,將有更多的人參與到全過程人民民主中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