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王街道《置頂“人民至上”,走好網上群眾路線》☆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就研究吸收網民對“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意見建議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網絡征求意見活動參與度高、覆蓋面廣,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一次生動實踐”,明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廣泛深入地察民情、聽民聲、匯民智,凝聚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合力,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圍繞“十五五”規劃編制相關工作開展網絡征求意見,是全黨全社會為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獻計獻策的一種有效方式。自5月20日起,“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開展網絡征求意見活動正式啟動,人民日報、新華社等推出意見征集專欄,聽取全社會意見建議。一個月的時間內,活動累計收到網民建言超過311.3萬條,從“托幼一體化”到“銀發健身房”,從“數據要素市場”到“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聚焦國家戰略的宏觀思考與關注民生問題的微觀實踐在“回音壁”交織融合,頂層設計與基層智慧在鍵盤與屏幕之間實現“雙向奔赴”,繪就出一幅煙火中國的民情景圖。 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1.23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9.7%,互聯網已成為治國理政的“新陣地”。“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習近平總書記這一深刻論斷,充分揭示了信息時代群眾路線的歷史性變革。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既是關乎黨執政根基的政治命題,也是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必然要求,更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從建黨百年到踏上新征程,我國將用3個五年規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十五五”規劃作為承上啟下的關鍵五年,是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在這樣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間節點上,黨中央充分彰顯發揚民主、開門問策、集思廣益的鮮明導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在數字浪潮中站穩人民立場,把“全過程人民民主”延伸到千家萬戶。“引入AI系統,對失能老人進行監測”“要加大科普教育力度,為實現科技強國培養更多人才”“希望增加小區周邊的健身房、羽毛球館以及游泳館等場地的建設”……“指尖聲音”成為“人民當家做主”最通俗的注腳,留言的脈動中匯聚著與國同行的力量。 征求意見結束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接下來,面臨如何把311.3萬條“好聲音”翻譯成可執行、可監督的“任務書”,如何讓決策從“網上”到“紙上”再到“地上”更有溫度、更具實效的問題挑戰,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深入研究、認真吸納、科學轉化網民建言,及時回應人民群眾的訴求和關切,切實把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充分吸收到規劃編制中來,擦亮“件件有回應、事事有著落”的為民底色,彰顯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真心拜人民為師的執政本色,形成吸納民意、匯聚民智的工作閉環,讓“黨和政府要干的”和“老百姓心里所盼的”同頻共振,確保民意征集不走過場、建議辦理不敷衍、政策落地見實效。 從“十四五”到“十五五”,變化的是信息技術的迭代升級,不變的是“人民至上”的價值旨歸。當群眾“金點子”變成規劃“金鑰匙”,當民意“收納箱”變成治理“助推器”,將人民需求“變量”變成高質量發展事業“增量”,這份14億人共同寫下的“未來契約”正引領我們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創造新的輝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