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失鎮(zhèn)《千年水脈躍然紙上 繪一頁文化強國新篇》☆
近日,歷時三年編纂完成的《大運河歷史圖譜》正式首發(fā)。這部匯聚200余幅珍貴古籍輿圖、近百萬字學術考據的巨著,不僅是對大運河申遺成功后的文化獻禮,也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為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以圖證史”的創(chuàng)新范本。 一卷圖譜,既以丹青繪就千年文脈,亦將文明基因鐫刻永恒。展開這部厚重圖譜,仿佛展開一幅流動的歷史長卷。古人以筆墨為媒,將大運河的每一處彎折、每一座橋梁、每一座碼頭都化作紙上的山水長卷。《潞河督運圖》里漕船首尾相接的繁忙景象,《乾隆南巡圖》中沿岸市井生活的煙火氣息,《水經注》插圖里河道變遷的細膩筆觸,無不訴說著這條人工水道與中華文明共生共榮的故事。圖譜編纂團隊歷時三載,足跡遍訪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等20余家收藏機構,從數萬件古籍善本中遴選出最具代表性的輿圖史料。這些泛黃紙頁上的線條與色塊,不僅是地理空間的精確記錄,更是古人“觀象授時”“因地制宜”智慧的結晶。當現代讀者凝視這些跨越數百年的圖卷時,看到的不僅是河道走向的變遷,更是中華文明“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生動詮釋。 一卷圖譜,既以古鏡映照當代征程,亦將水韻華章續(xù)寫輝煌。圖譜的價值不僅在于回望歷史,更在于啟迪未來。翻閱圖譜可見,大運河的每一次興衰都與國運民生緊密相連:隋唐時期漕運暢通帶來“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世氣象,明清兩代河道淤塞引發(fā)“漕糧改折”的經濟變革,近現代鐵路興起促使運河功能轉型。這些歷史鏡鑒啟示我們:水脈興則文明興,水脈衰則文明衰。今天的我們站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現場,圖譜提供的歷史坐標系顯得尤為珍貴。它提醒我們,在推進生態(tài)修復、文旅融合的同時,必須尊重歷史規(guī)律,避免“千城一面”的開發(fā)陷阱。正如圖譜中所收錄的《京杭大運河全圖》所示,古人早已懂得“疏浚與固堤并重,通航與治水同行”的治理智慧。這種古今對話的思維,正是當代大運河保護傳承的精髓所在。 一卷圖譜,既以全域視野洞察經濟脈絡,亦將協同發(fā)展寫入時代篇章。翻閱圖譜可見,大運河的每一次繁榮都與區(qū)域聯動密不可分:隋唐時期南北水道貫通帶來“商旅不絕于途”的商貿盛況,宋元兩代驛站網絡完善促進“南貨北運”的經濟融合,明清時期沿岸市鎮(zhèn)星羅棋布形成“舟車輻輳”的產業(yè)集聚。這些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水脈通則經濟活,協作強則發(fā)展快。今天的我們站在長三角一體化發(fā)展的戰(zhàn)略前沿,圖譜提供的歷史坐標系顯得尤為珍貴。它提醒我們,在推進跨省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yè)梯度轉移的同時,必須珍視歷史形成的經濟聯系,避免“各自為政”的發(fā)展誤區(qū)。古人“水陸聯運、城鎮(zhèn)互補”的區(qū)域協同智慧,這種古今融合的思維,正是當代大運河經濟帶高質量發(fā)展的精髓所在。 《大運河歷史圖譜》這部凝聚著編纂者心血的著作,既是對歷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對未來的莊嚴承諾。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當以圖譜為鑒,既要守護好大運河“流動的文化”,更要激活其“創(chuàng)新的生命”。讓這條穿越千年的水脈繼續(xù)滋養(yǎng)中華文明,讓圖譜中蘊含的智慧之光照亮文化強國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