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王街道《以法治護航鄉村振興戰略新征程》☆
近日,《農村公路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發布,將于9月15日起施行。《條例》作為我國農村公路領域的首部行政法規,以“建管養運”全周期制度設計護航農村公路發展,標志著我國農村公路治理從“政策驅動”轉向“法治引領”,為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我國農村交通建設始終與時代同頻、與民生共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把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重要指示的指引下,我國農村公路實現了規?偭俊⒏采w廣度、技術質量、管養水平與服務能力的全方位躍升,農村交通格局重塑,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條例》的制定實施,既是對新時代“三農”工作新形勢的主動回應,更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實踐。 路網升級,夯實設施建設,鋪就“民心路”。農村公路是連接城鄉的“毛細血管”,是服務“三農”的公益性基礎設施。截至2024年底,我國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464萬公里,占全國公路總里程的84.5%,形成了遍布農村、連接城鄉的農村公路網絡,解決了農村地區出行難的歷史性問題。與此同時,農村公路發展仍面臨技術等級總體偏低、路網質量有待提升等問題挑戰!稐l例》明確,農村公路建設重點工作要圍繞提升路網質量、符合公路技術等級要求開展,聚焦構建高質量建設體系,從單純追求里程增長轉變為全面提升路網結構、通達深度和服務品質,為補齊農村交通設施短板提供了法規依據和剛性支撐,滿載民生煙火氣的農村公路正實現從“通”到“暢”再到“好”的時代性跨越。 管養并重,破解制度困局,助力“加速度”。長期以來,資金短缺、責任虛化是農村公路發展的痛點。據調研顯示,農村公路量大面廣,公共性強,依賴財政投入,村道養護資金缺口較大,部分地區財力受限問題突出,無法保障養護資金落實到位,道路“暢通性”下降甚至“通達性”受損情況時有發生。在此背景下,《條例》以制度創新破局,進一步構建農村公路“建管養運”一體化治理體系,從明確多元主體責任、創新體制機制、強化要素保障等多角度打出“組合拳”,聚焦財權事權不匹配、“列養但無錢養”等困境靶向發力、精準施策,將實踐中成熟的政策經驗上升為法律制度,更好促進農村公路發展進入法治化、規范化軌道,助力鄉村振興跑出“加速度”。 協同發展,推動產業融合,暢通“振興途”。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農村公路不僅涉及人員流動、貨物流通,更是盤活農村資源、釋放鄉村活力的引擎。目前,各地正以“四好農村路”建設為支點,通過農村公路網絡串聯生態資源、激活特色產業、傳承地方文化,探索出一條條“農路+文旅”“農路+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新路徑。蘇州張家港以農路筑基、綠道為脈,在江海交匯處編織交旅融合的錦繡華章;濟源示范區南山路串聯29個村,帶動蔬菜制種產業集群發展,為1.5萬戶農民鋪就“致富路”;寧波鄞州環堇山湖公路將沿線各具特色的鄉村串點成線,需求與供給的雙向奔赴進一步激活鄉村經濟。《條例》強化了“融合發展”這一理念,通過產業路、民生路打通資源路、要素路,助力交通與產業、民生協同振興,讓暢通的“血脈”成為鄉村發展的硬支撐。 近年來,黨中央將農村公路發展放在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服務鄉村全面振興中統籌謀劃和推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一步,以《條例》頒布實施為新的契機,充分發揮法規、政策和標準的規范引導作用,讓法之所向與民之所望交織融合,當條條民心路、經濟路通達千家萬戶,鄉土大地上的振興故事正沿著縱橫交錯的路網,奔向更加廣闊的天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