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界鎮《讓 “精神高原” 光芒照亮基層干部奮斗之路》
近日,第十一批援藏和第六批援青的青年干部們,又一次告別熟悉的家鄉和親人,踏上雪域高原和遼闊青海的土地。他們去的地方,是世界屋脊,是自然環境嚴酷、發展任務艱巨的邊疆?粗麄冞h行的身影,作為一名扎根鄉鎮的青年干部,心中涌起深深的敬意,也感到一股沉甸甸的力量。這份力量,源自他們矗立起的巍峨“精神高原”,它不僅是點亮邊疆的希望之光,更是我們廣大鄉鎮干部,在田間地頭、在服務群眾一線,可以汲取的精神源泉。 援藏援青干部身上,最打動人的首先是那股“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硬氣。高原缺氧、氣候惡劣、生活不便,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困難。但他們選擇迎難而上,把艱苦當作磨刀石。這份在極限環境下展現出的鋼鐵意志,正是我們鄉鎮工作最需要的品質。鄉鎮的發展,哪有一帆風順?產業培育會遇到瓶頸,環境整治會碰到阻力,矛盾糾紛調解需要耐心,鄉村振興的每一項任務都是沉甸甸的。有時候,我們也會覺得壓力很大、工作難做。但想想那些在高原上奮斗的身影,他們面對的是更嚴酷的考驗,卻依然保持著“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的勁頭。鄉鎮這片熱土,同樣是我們錘煉意志的戰場。面對困難,少些抱怨,多想辦法;面對挑戰,拿出“啃硬骨頭”的決心。只有像他們一樣,練就一副“硬脊梁”和“鐵肩膀”,才能在繁雜的基層事務中扛得起擔子,在服務群眾、推動發展的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這份精神力量,還體現在他們“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的深厚情懷上。背井離鄉,面對陌生的文化、語言和生活習慣,融入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包容。他們放下身段,深入群眾,學習當地語言,尊重民族習俗,與各族干部群眾打成一片,把心真正扎在了那片土地上。這種跨越山海、真誠交融的情懷,對我們做好鄉鎮工作有著深刻的啟發。鄉鎮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是直接面對老百姓的地方。這里的群眾工作,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溫暖的團結。有時候,為了調解一個鄰里糾紛,可能需要來回跑上好幾趟;為了推動一個惠民項目落地,需要反復溝通協調各方意見;為了解清楚一戶人家的實際困難,需要坐下來耐心傾聽。這些看似瑣碎的工作,考驗的就是我們的忍耐力和團結力。 支撐他們遠行的,更是那份“特別能奉獻”的崇高境界。選擇援藏援青,就意味著要克服思鄉之情,犧牲家庭的團聚,甚至要面對健康的風險,把個人最寶貴的年華奉獻給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這種“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赤子之心,是“精神高原”上最閃耀的光芒。這份奉獻精神,照亮了我們鄉鎮干部的平凡崗位。我們少有轟轟烈烈的壯舉,更多的是日復一日的堅守和默默無聞的付出。防汛抗旱時通宵的值守,為發展一個特色產業絞盡腦汁的謀劃,走村入戶排查安全隱患的細致,甚至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在一個平凡崗位上的執著,都是奉獻。援藏援青干部在遠方的大奉獻,映照著我們在身邊的小奉獻。我們要摒棄“鍍金”的浮躁心態,在平凡的奉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腳下的這片土地增添一份實實在在的光彩。 第十一批援藏和第六批援青干部們遠行的身影,為我們矗立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高原”。而我們腳下的鄉土,就是我們奮斗的“高原”。讓我們沉下心來,扎下根去,在鄉村振興的火熱實踐中,用實干擔當書寫屬于新時代鄉鎮干部的堅實篇章,讓“精神高原”的光芒,同樣照亮我們守護的這片希望田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