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界鎮《淬青春之火 鑄建軍之魂》☆
今年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8周年紀念日。九十八載風雨征程,人民軍隊用忠誠與熱血鑄就了不朽的豐碑,其精神內核穿越時空,照亮著新時代的奮進之路。作為扎根基層的青年干部,當以青春為爐,深刻體悟建軍精神的磅礴偉力,將其熔鑄于心、鍛造成魂,在“攻堅有我”中挺膺擔當,于“軍民魚水”里永葆初心,憑“吃苦耐勞”砥礪品格,在接續奮斗的時代舞臺上綻放光芒! 賡續“攻堅有我”精神,做無懼關山的開路先鋒。“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人民軍隊的輝煌史冊,正是一部“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慷慨戰歌。上甘嶺的焦土上,黃繼光以血肉之軀堵住敵人槍眼,將“攻堅必有我在”的誓言刻入民族脊梁;1998年長江驚濤裂岸,年輕士兵們高喊“人在堤在”,用血肉之軀筑起抗洪長城;新時代的喀喇昆侖,戍邊將士面對數倍來敵,“寧可向前十步死,絕不后退半步生”,在冰峰雪谷間巍然挺立成移動的界碑。無論是槍林彈雨中的舍身沖鋒,還是滔天濁浪前的生死守護,抑或是高原極寒下的寸土必爭, 無不詮釋著“攻堅克難,舍我其誰”的鐵血擔當。這精神,正是我們青年干部在鄉村振興一線啃“硬骨頭”、在改革深水區破“中梗阻”的精神坐標。面對挑戰,我們當如“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般,以銳不可當之勢披荊斬棘,勇當開路先鋒。 賡續“軍民魚水”精神,做情系桑梓的赤子公仆。“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古老的詩句,早已將軍民血脈相連的情誼吟唱千年。長征路上,三位疲憊的紅軍女戰士將僅有的一條被子剪下一半分給瑟瑟發抖的徐解秀大娘,留下“半條被子”的滾燙承諾;汶川地動山搖之際,十五名空降勇士在無氣象資料、無地面標識、無引導的“三無”絕境中“驚天一跳”,只為廢墟下百姓的一線生機;庚子年初,疫情肆虐江城,子弟兵聞令而動,星夜馳援,迷彩身影成為護佑生命的“定海神針”。軍徽因人民的信賴而閃耀光芒,民心因子弟兵的守護而倍感溫暖——這血濃于水的深情,是人民軍隊戰無不勝的力量源泉。我們青年干部身處服務群眾的最前沿,更要深懷“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的赤子之心,將百姓的冷暖安危置于心尖,把“最后一公里”走成“最暖一公里”,在“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躬身實踐中,永續這血脈相連、生死與共的魚水深情。 賡續“吃苦耐勞”精神,做扎根奉獻的實干棟梁。“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軍隊強大的戰斗力,源于日復一日的艱苦磨礪。“神槍手四連”的官兵們在極限環境下練就百步穿楊的硬功,每一份精準都凝結著汗水;“三棲精兵”何祥美,在深海、陸地、天空的嚴苛環境中千錘百煉,終成全能尖刀;高原哨所的戰士,頂著刺骨寒風與強烈缺氧,用腳步丈量國境線,用忠誠守護萬家燈火;科研戰線的無名英雄們,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驚人毅力默默鍛造大國重器。青年干部投身基層廣闊天地,更要弘揚這種“吃苦不言苦,受累不言累”的寶貴品質。要甘于在田間地頭沾滿泥土,在項目一線揮灑汗水,在繁雜事務中磨礪心性,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清醒,以“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的緊迫,在艱苦環境中錘煉意志,在繁重工作中增長才干,讓“吃苦耐勞”成為扎根基層、服務人民、建功立業的厚重底色和堅實根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