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堡鎮《在援藏援青中書寫時代青年擔當》☆
7月27日,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有關負責同志分別帶隊,送中央單位第十一批援藏、第六批援青干部人才抵達拉薩、西寧。近日,各省市援藏援青干部人才也已進藏進青。自此,第十一批援藏和第六批援青干部人才開始了為期3年的援藏援青工作。 精神作炬,點亮民生前行之路。“中央支持西藏、全國支援西藏,是黨中央的一貫政策,必須長期堅持,認真總結經驗,開創援藏工作新局面。”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面對高寒缺氧、路途遙遠、生活艱苦的嚴峻考驗,一批批援藏援青干部人才扎根奉獻,書寫雪域中的奮斗之歌。西藏那曲市人民醫院的援藏醫生團隊,在海拔4500米的“生命禁區”中不舍晝夜開展復雜手術,為藏族同胞點亮了生命之光。日喀則地區的工作隊中的農技專家通過努力將先進的設施農業技術和經驗帶到雪域高原,在“世界屋脊”上寫就“高原菜籃子”的奇跡。他們身上這份在極限環境中的堅守與付出,正是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境界最生動的詮釋。 實干為筆,寫就實干發展之章。援建干部人才不僅帶來深情厚誼,更憑借專業智慧和實干精神,成為高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推動者。在青海海南州廣袤土地上,一批批援青干部積極推動清潔能源產業規劃布局,協調引進大型光伏企業,助力當地將豐沛陽光轉化為“綠電金礦”,為地區發展注入澎湃動能。教育領域,一批批“組團式”援教教師把先進理念引入青海玉樹、西藏日喀則等地,開設“北京班”“上海班”,顯著提升當地教學水平,為高原孩子的夢想插上翅膀。他們用堅持不懈,把對青海西藏的未來書寫在雪域中,為高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頭活水”。這些實實在在的攻堅成果,是援建者智慧與汗水的結晶,為高原發展注入生生不息的動力。
同心繪夢,共畫民族復興之橋。援藏援青工作不僅是人才與資源的流動,更是民族團結的深情實踐。這是跨越山海的“約定”,更是賡續29載援藏援青傳統的“接力”,是共和國民族團結政策的優秀寫照。當援建干部和人才們深入牧區帳篷、農家院落,學習當地語言,同吃酥油茶、共跳鍋莊舞,一場跨越地域、民族的心靈對話正在高原深處悄然發生。援藏干部幫牧民開通電商直播間,藏族同胞教主播唱《吉祥三寶》.......這些溫暖的細節,讓“中華民族共同體”從理念變成可感可觸的現實。讓高原之上共同譜寫的團結樂章,其旋律早已超越了地理界限,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實基石,在共同奮斗中讓團結之花在雪域高原絢爛綻放。 “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第十一批援藏、第六批援青干部人才正用行動詮釋祖國和人民、內地和雪域高原的“雙向奔赴”。當援建干部的足跡深深印在凍土之上,當高原群眾的笑臉映著雪山朝陽,我們堅信:這場跨越山海的接力,終將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寫下最動人的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