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鎮《筑牢糧食安全根基的時代典范》☆
近日,中央宣傳部授予安徽省太和縣農民徐淙祥同志“時代楷模”稱號,不僅是對一位古稀農人半世紀堅守的崇高禮贊,更是對新時代“三農”工作者扎根沃土、科技興農精神的深刻詮釋。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戰略背景下,徐淙祥同志的事跡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內涵與深刻的時代價值,為我們筑牢國家糧食安全根基提供了生動注腳。 科技賦能,彰顯農業現代化的創新路徑。徐淙祥同志打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人形象,以創新思維擁抱農業科技革命。從編纂農技順口溜推廣實用技術,到引入無人機飛防、北斗導航播種;從建立作物智能監測系統,到創設“品種擂臺”篩選良種,他將科技創新融入農業生產全鏈條。尤其可貴的是,他推動235項農業新技術落地轉化,使深奧科技變得“看得見、學得會、用得上”,真正打通了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在農業現代化的今天,保障糧食安全絕非抽象口號,必須依托千萬個“徐淙祥式”主體,在田間地頭夯實增產根基,讓“中國飯碗”盛滿“中國糧”,同時也須強化農民主體地位,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讓技術紅利惠及廣袤田野。 薪火相傳,構建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面對“誰來種地”的時代之問,徐淙祥家庭三代人的接力給出鏗鏘回答。兒子徐健傳承高產技術成為“新麥王”,孫子徐旭東運用數字技術升級耕作模式,千余名“新農人”在其勞模工作室成長。這種“老中青”結合的人才梯隊,正是破解農村人才短板的治本之策。當前亟需完善政策激勵機制,一方面要深化“科技特派員”“田秀才培育”等制度,吸引青年返鄉創業;另一方面構建“傳統經驗+現代科技”的傳幫帶體系,讓“銀發力量”與“青春智慧”在鄉村振興中交相輝映。 精神引領,熔鑄農業強國的價值內核。徐淙祥同志“不增產則賠償”的科技承包承諾,彰顯共產黨員的擔當;洪水中守護試驗田的堅守,詮釋“汗滴禾下土”的奉獻,這正與黨的二十大報告“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要求高度契合。新征程上,我們更需弘揚這種“糧安使命”。在政策層面,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讓重農抓糧者得實惠;在文化層面,講好“大國糧倉”背后的奮斗故事,凝聚珍糧愛農的社會共識;在實踐層面,激勵廣大干群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守好“責任田”,共同筑牢糧食安全防線。 徐淙祥的麥田,是中國糧食安全的微觀縮影。從牛拉犁到無人機,從畝產200公斤到820公斤,他用一生證明:糧食安全藏于科技創新的執著,藏于規模經營的智慧,更藏于“把心交給土地的”初心。當千千萬萬個“徐淙祥”在希望的田野上奮楫前行,我們必將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穩更牢,為農業強國建設注入磅礴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