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王街道《讓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成為群眾的“幸福圈”》☆
下樓轉角遇見咖啡館書香,步行百米邂逅食堂煙火,街道花園與健身房串起健康半徑……近年來,我國加快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截至目前,全國210個試點地區累計建設5510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服務社區居民1.25億人。 柴米油鹽、針頭線腦等都是民生需求,民生無小事,事事關民心。從家門口的早餐鋪、便利店到小修小補、菜市場,再到“一老一小”服務,圍繞“缺什么、補什么”,各地因地制宜、一圈一策,以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軸,以一刻鐘便民服務距離為半徑,將時間與空間精妙融合,凝心聚力打造特色便民服務圈,以小半徑托舉民生大幸福。 煙火氣蘊含治國理政的民生文章。近年來,中國城市化進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如何讓城市更宜居、更包容、更智慧,成為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命題。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既是彌補社區功能缺陷、補齊基礎設施和服務短板的應有之義,也是提升群眾身邊的時空溫度、打造日常幸福質感的必然要求。從2021年《關于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意見》到2023年《全面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再到2025年《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一系列相關文件政策體現出“城市即人”的治理理念,凸顯以人為尺度的價值旨歸,讓城市空間找回煙火氣與人情味。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要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以群眾滿意為標準,把居民的需求清單落實到項目清單,不斷豐富購物、用餐、養老、托幼等方面的資源供給,拓展居民、企業單位參與機制與渠道,進一步提高便民生活圈服務便利化、標準化、智慧化、品質化水平。 小社區激發城市經濟的消費活力。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一頭連著社區居民,一頭連著眾多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從圈住生活到圈亮城市,便民生活圈不斷煥新社區消費新場景,讓城市經濟“微循環”越加暢通。江蘇鎮江推出“小修小補便民地圖”,依托數字技術精準調節網點,拓展補建新功能;湖北武漢推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經營和配送模式,保障便民人群便利消費;湖南湘江24小時智能自助購物柜,以“科技+服務”模式打造智慧化服務新場景。將餐飲、購物、醫療、教育等多種服務設施集中在一刻鐘步行范圍內,不僅刺激著社區內部的消費需求,為城市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也使得社區生活更具溫度。更好契合居民日常消費便利性、即時性、高頻次的特點,通過優化商業布局、豐富業態供給、完善供給設施、數智技術賦能,進一步織密便民服務網絡,讓消費添活力、讓生活增溫度,為經濟發展增添更多動能。 方寸地彰顯城市管理的繡花功夫。當前,各地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效,在資源利用、業態創新與服務優化上探索出多條城市治理的新范式,為城市精細化管理寫下生動注腳。黑龍江佳木斯“口袋公園”化身市民“家門口”的健身房,城市“微空間”標注群眾美好生活刻度;江蘇徐州孕育打造“馬上到家”“云龍便民100”“泉馨生活”等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服務品牌,“商業+便民服務+政務”新模式助推更多便民業態不斷涌現;四川成都將適老化服務向居家延伸,“醫療+養老”模式讓銀齡群體實現“家門口”安享晚年……以“小切口”推動“大民生”,以“小空間”書寫“大文章”,城市治理的針腳在各地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的“百圈百面”建設中更細密、更暖心,居民抬腳可達、抬眼可望、觸手可及的幸福生活場景彰顯出城市管理的智慧和溫度,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正圈出美好新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