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鎮《一寺一樹一井,詮釋東方志怪美學》
2025年暑期檔熱映的追光動畫電影《聊齋·蘭若寺》,自7月12日上映以來,以其獨特的“故事集”形式與極致美學征服觀眾,票房已破億并且繼續攀升中,成為2025年暑期檔最具文化價值的動畫作品。這部由《長安三萬里》原班人馬歷時四年打造的動畫電影,以蒲松齡夜探蘭若寺為主線,“一寺一樹一井”為軸,構建了一個跨越時空的東方志怪宇宙,也為古典文學的現代化轉譯提供了全新范式。 敘事創新與美學突破交織,東方志怪在銀幕重獲新生。《聊齋·蘭若寺》最引人注目的創新在于其“1+5”的篇章式敘事結構。影片以蘭若寺古井為意象樞紐,通過蒲松齡被兩只精怪拖入井底評判故事的主線,巧妙串聯五個獨立篇章,既保留了原著短篇集的文體特征,又賦予散點故事以整體性。這種設計暗合中國民間“說書”傳統,讓觀眾仿佛置身茶館,體驗多元情感沖擊。在視覺表達上,影片創造了“一章一風格”的美學奇跡,《嶗山道士》采用毛氈動畫,千萬根毛發的細膩呈現與唐風霓裳的飄逸結合,《畫皮》以宋畫美學為藍本,工筆重彩的壓抑色調包裹婚姻批判,《魯公女》則構建幽冥詩境,單幀渲染長達220小時的彼岸花場景,堪稱東方死亡美學的集大成者。這種多元風格的和諧共存,標志著中國動畫正擺脫西方范式桎梏,形成獨具特色的“東方奇幻現實主義”美學體系。 天人合一哲思流淌,生命共同體在光影中顯影。影片深刻展現了東方哲學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將天地萬物視為有情的生命共同體。在《嶗山道士》中,云霧繚繞的仙境并非遙不可及的神域,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境界;《蓮花公主》則通過蜂國生態的微觀呈現,揭示了大千世界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動。這種生命觀超越了簡單的生態保護意識,更蘊含著對宇宙間一切存在價值的平等尊重——無論是《聶小倩》中飄零的孤魂,還是《畫皮》里執念未消的妖魅,都在光影交織中獲得了人性的詮釋與救贖。影片通過“毛氈質感遇見宋畫山水”的美學碰撞,將“道法自然”的古老智慧轉化為可感可觸的銀幕詩篇,讓觀眾在視覺奇觀中體悟東方文明對生命本質的深邃思考。 數字技術激活文化基因,傳統美學完成當代轉譯。影片通過頂尖動畫技術實現了對傳統文化基因的創造性轉化。在《嶗山道士》中,毛氈材質與道教方術相結合,創造出獨具民族特色的“穿墻”奇觀,單幀55小時的渲染耗時讓每一縷毛絮都帶著手工溫度。《魯公女》精心設計的黃泉意象——忘川河、彼岸花、黑白無常與孟婆湯,將中國冥界觀念轉化為肅穆而不失詩意的銀幕體驗。這些場景并非簡單的視覺堆砌,而是建立在對民間信仰體系的深度理解上。影片配樂同樣可圈可點,巧妙融合傳統民樂與現代音效:古箏的清脆、古琴的悠揚與電子脈沖碰撞,在不同篇章中完美契合情節氛圍。這種技術始終服務于文化表達的原則,使《聊齋·蘭若寺》既呈現震撼的視聽奇觀,又保持了東方美學的精神內核。 《聊齋·蘭若寺》深植于《聊齋志異》“寫鬼寫妖高人一等”的文學內核,以“情至極處可通鬼神”的浪漫哲思,展現了東方文化對生命本質的獨特思考,為觀眾打造了一次悲喜交集、沉浸新奇的東方志怪之旅,更讓世界領略到獨樹一幟的“東方奇幻現實主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