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界鎮《繪就互聯發展的同心圓,凝聚基建普惠創新合力》☆
2025-07-23
作者:丁玉璇 瀏覽次數:
大中小
7月21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5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1.23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9.7%,越來越多的群體共享數字發展成果。從“連億眾”到“向全球”,我國互聯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探索并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互聯網之道,當前,我們要以“基建為基”織密網絡覆蓋網、以“普惠為要”織密民生服務網、以“創新為翼”擦亮國際影響力,真正為民眾生活、社會運轉增進福祉。以“基建為基”織密網絡覆蓋網,筑牢普惠發展根基。網絡連接的廣度,決定著福網覆蓋的深度。《報告》顯示,我國互聯網基礎資源持續夯實,域名總數達3262萬個,信息基礎設施更實現“量質齊升”,455萬個5G基站構建起“鄉鄉通5G”的通信網絡。這些“看不見的網線”,讓偏遠山村的農戶能通過直播賣貨,讓高原牧區的孩子能在線聽課,讓銀發老人能視頻連線遠方親人。基礎設施的“硬聯通”,本質是為了民生服務的“軟銜接”。當前,我國已實現“村村通寬帶”,但部分地區仍存在網絡速率不均、應用成本偏高等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持續推進“數字新基建”向縣域、鄉村延伸,優化偏遠地區網絡覆蓋質量;同時推動基礎電信企業降低資費,讓“用得上”更“用得起”。唯有筑牢“基建底座”,才能讓網絡福網真正“連到家門口、通到心坎里”。以“普惠為要”織密民生服務網,共享數字發展紅利。網絡發展的溫度,體現在對特殊群體的“包容性”上。《報告》中兩組數據尤為亮眼:60歲及以上銀發網民達1.61億人,農村網民規模達3.22億人。這背后,是政策引導與市場發力的雙向奔赴,讓老年群體“敢觸網”,縣域數字文旅、農村電商讓農民“能上網”。普惠不是“被動給予”,而是“主動賦能”。當前,銀發群體面臨的“數字鴻溝”尚未完全消除,農村數字技能培訓仍需加強。要聚焦“需求側”發力:針對老年人推出更簡單的“適老化”應用,在社區、養老院開設“手機課堂”;面向農村培育“數字帶頭人”,通過電商培訓、直播教學,讓農民不僅“會上網”,更能“靠網富”。唯有讓每個群體都能共享數字紅利,網絡福網才算真正“織得密、用得好”。以“創新為翼”擦亮國際影響力,拓寬發展新空間。創新的高度,決定著國際名片的亮度。《報告》顯示,中國互聯網創新已從“跟跑”轉向“并跑”甚至“領跑”:網絡文學出海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用戶超3.5億;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DeepSeek上線20天全球日活破3000萬,登頂140個國家應用市場……這些成果不僅是市場競爭力的體現,更是中華文化與技術實力的雙重輸出。從“走出去”到“走進去”,創新需要“硬實力”更需“巧布局”。面對數字文娛出海的文化差異、人工智能的國際競爭,要雙軌并行:一方面深耕“內容創新”,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IP,讓網絡文學、游戲成為“文化使者”;另一方面強化“技術攻堅”,加大人工智能基礎研究投入,在多模態、大模型等領域突破核心技術,同時完善海外合規運營體系。唯有以創新為橋,才能讓中國互聯網的“國際名片”既具科技分量,又有文化溫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