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橋鎮《寫好就業文章,筑牢民生之基》☆
就業穩,則民心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695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58%,一系列數據反映出我國穩就業政策持續發力、民生保障成效顯著。 “經濟大省挑大梁”,江蘇是就業大省,做好就業這篇“大文章”,是兜牢民生底線的必答題,更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當前,江蘇正精準發力,通過一系列有溫度、有力度的“組合拳”,“穩崗拓崗”,筑牢民生“壓艙石”。 多點發力穩“關鍵人”,“兜底”民生底線。就業難題的“焦點”,往往是民生痛點的“熱區”。青年就業的“第一跳”,農民工的“飯碗穩定”,靈活就業人員的“保障短板”,這些人群雖各有身份,卻共同承載著社會穩定與家庭希望。江蘇堅持以人為本,靶向發力,從政策扶持到服務下沉,全力打通“最后一公里”。高校畢業生求職不再孤軍奮戰,“就在江蘇”“蘇心聘”等服務平臺一對一幫扶,讓“出校門”順利通向“上崗門”;農民工外出就業有渠道、就地就近就業有市場,“點對點”就業幫扶讓他們在人力市場中不再迷茫;新就業形態人員的權益保障不斷加碼,參保擴面、工會援助為“新職業人”撐起了保護傘。江蘇用政策“精度”丈量民生“溫度”,筑牢穩穩的就業底盤,以千家萬戶的“小確幸”匯聚成江蘇高質量發展的“大安心”。 技能賦能搭“成長梯”,鑄就職業發展新引擎。在風起云涌的產業浪潮中,就業不僅是“有崗位”,更要“能勝任”。江蘇緊扣經濟發展新趨勢,加快推進以“技能照亮前程”三年行動為牽引的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從智能制造到社區服務,全鏈條培育“能上手、留得住、干得好”的技能人才。課堂進園區、服務到一線,蘇州工業園區不斷深化與技工院校的產教融合,讓培訓不再照本宣科,而是真正與市場、產業接軌,實現從課堂教學向崗位實訓的轉變。技強則業穩,業穩則心安,江蘇正以人才“充電”的形式,讓“打工人”有了“攀高枝”的可能,也為江蘇產業發展注入持續不斷的人才動能。 厚植服務沃土,激活就業“源頭活水”。就業是市場“供”與“需”的雙向奔赴,企業愿用人、勞動者敢就業,中間少不了“橋梁”與“土壤”。江蘇正努力打造一片“服務沃土”,讓就業這株“民生之樹”扎根更深、枝繁葉茂。一方面,江蘇以一次性擴崗補助、社保補貼、稅收優惠等實打實的政策紅利,讓企業在壓力中穩住人、向前進;另一方面,“一表申報、一窗受理、一網通辦”的人社服務新模式,讓求職不再是“跑斷腿、等斷線”的老樣子。更重要的是,近年來江蘇還在數字化領域加快布局,打造“就在江蘇”“蘇心聘”等線上平臺,推動公共就業服務向基層延伸、向線上遷移,讓崗位匹配更精準、服務供給更高效。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江蘇以責任為筆、改革為墨,把穩就業寫進千家萬戶的幸福賬本,答好新時代江蘇就業民生答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