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川街道《特色領航、文化鑄魂,繪就江蘇鄉村旅游多彩畫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特色資源,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2025 年中央一號文件亦明確提出,要 “深入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推進鄉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在這樣的政策指引下,江蘇積極響應。7 月 15 日 ,在文旅部舉辦的全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工作專題培訓班開班儀式上,江蘇作典型經驗介紹。目前,全省已建成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鎮 60 個。從太湖浩渺煙波,到運河悠悠古鎮;從傳統非遺工坊,到創意盎然農園,一幅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 的江南水鄉畫卷正緩緩鋪展。 田園有徑,以特色品牌拓寬鄉村旅游空間。近年來,江蘇鄉村旅游蓬勃發展,無錫累計69個村落入選省級傳統村落名錄,宜興市省級特色田園鄉村達26個,拈花灣景區首創“一票暢玩三日”模式打破“快餐式觀光”桎梏。行進在鄉村全面振興的道路上,必須立足區域自然資源優勢、鄉村旅游特色等因素,注重特色體驗設計、產業空間拓展、經營主體培優,將農耕、非遺等資源轉化為可參與的體驗項目,推動“單點觀光”向“全域聯動”升級,鼓勵“村民合作社+專業運營”模式,在理念、戰略、模式等方面持續發力,讓更多人在鄉村旅游中“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文化為魂,以鄉土基因激活鄉村精神根系。文化是鄉村旅游區別于其他旅游形式的靈魂所系。儀征市劉集鎮以“茉莉花開”文藝直通車引入省級揚劇團,一場《百花贈劍》吸引9萬人次觀眾,帶動消費260萬元;南京江寧黃龍峴茶文化村、南通海門頤生村等5個村入選世界旅游聯盟“旅游助力鄉村振興案例”;南通海門區、宿遷宿城區、泰州興化市、南京江寧區等4家單位入選國家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實踐表明,文化的感染力可直接轉化為旅游的吸引力。鄉村旅游的靈魂在于文化,需要進一步深度挖掘文化底蘊,解碼文化基因,傳承創新文化活態,梳理村落歷史脈絡,避免同質化表達,讓沉睡的鄉土文化煥發新生,賦能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 融合致遠,以業態創新撬動文旅乘數效應。文與旅相伴,旅因文而興。文旅融合絕非簡單疊加,而是通過產業交叉激發“1+1>2”的增值效應,宿遷市宿城區打造的牛角村朱海休閑運動小鎮成為體旅融合標桿項目,江寧壹畝方塘、淮安云滄海民宿等上榜全國甲級旅游民宿,無錫拈花灣以“三日票”重構消費鏈。加強文化賦能和旅游帶動,推動鄉村文旅深度融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和有力抓手,需要持續豐富“文旅+”業態,積極推動旅游業與農業資源、文化資源、生態資源等資源的深度融合,以提升“吃、住、行、游、購、娛”要素供給為重點,努力打造有亮點、有文化底蘊的鄉村旅游品牌,助力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