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鎮《清朗護航,織密未成年網絡防護網》
近日,中央網信辦印發通知,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為期2個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本次專項行動不僅是一項常規的網絡治理工作,更是對數字時代未成年人保護體系的一次重要升級,是在技術賦權與風險防范之間尋求平衡,在自由表達與秩序維護之間建立邊界。 維護網絡秩序,打造積極健康的網絡平臺。網信部門要準確把握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新情況、新問題、新特點,壓實網絡平臺主體責任,加大巡查力度,從嚴處置處罰存在突出問題的平臺、賬號和MCN機構,公開曝光典型案例,強化警示震懾。網絡空間作為現代社會的“第五疆域”,其治理難度不亞于實體空間。專項行動聚焦的暴力迷信、淫穢色情、引誘自殺自殘、侵害未成年人隱私等現象,實則是網絡匿名性、即時性和擴散性帶來的治理難題的集中體現。青少年正處于價值觀塑造期,其信息鑒別能力與心理防御機制尚未健全,面對精心包裝的“毒流量”和隱蔽傳播的不良信息,往往缺乏足夠的免疫力。專項行動以暑期這一未成年人上網高峰期為契機,體現了問題導向的精準治理思維。 多維度聯合協作,將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落到實處。社會各界以及廣大網民共同抵制網上涉未成年人亂象問題、營造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從治理維度看,“清朗”專項行動呈現出多主體協同的特征。平臺企業被賦予更嚴格的內容審核責任,要求其通過技術手段完善“未成年人模式”,這實質上是將倫理要求轉化為技術標準的過程。學校教育則承擔著數字素養培育功能,通過系統化的網絡安全教育,幫助未成年人建立認知防御體系。這種"技術+教育"的雙軌模式,標志著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從被動防御向主動免疫的轉變。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行動方案強調算法推薦的社會責任,要求平臺優化內容分發機制,這觸及了網絡生態治理的核心環節,打破"信息繭房"對未成年人的隱性傷害。 家庭是網絡安全體系的核心紐帶和第一防線。開展專項行動是凈化網絡空間、護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有力保障。隱蔽的違法不良信息對青少年的荼毒不言而喻,現代家長面臨“數字原住民”子女時常常陷入兩難:過度干預可能引發逆反,放任自流又恐其迷失方向。實際上數字時代家庭教育的新范式就是通過平等協商建立網絡使用契約,借助技術工具實現柔性管理,設定合適的網絡游玩時長,利用各大APP推出的“青少年模式”規劃推送與瀏覽內容。這種模式既尊重未成年人的主體性,又履行了監護職責,為家庭數字教養提供了可行路徑,讓家庭的“被動監督”轉變為“主動管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