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霞鎮《讓職業技能培訓成為穩就業的“壓艙石”》☆
2025-07-17
作者:陳爽旻 瀏覽次數:
大中小
近日,國務院就業促進和勞動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關于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行動的指導意見》。就業創業作為個人生存發展、社會和諧穩定以及國家經濟繁榮的重要基石,其重要性無需多言。然而當前經濟結構調整、就業壓力凸顯,如何在技術快速迭代和全球化競爭的今天掌握前沿職業技能?此《意見》給出了答案,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培訓,直擊崗位需求與勞動者技能不匹配的痛點,讓職業技能培訓成為穩就業的“壓艙石”。 要讓政策真正落地見效,需在主動性、實效性、跟蹤性三個維度持續發力,將培訓從“政府端菜”變為“群眾點餐”,從“紙上課程”變為“手上本領”,從“一培了之”變為“全程護航”。 從“坐等報名”到“上門服務”。失業登記人員、企業退工人員作為提升技能的重點人群,往往因信息閉塞、動力不足等原因,難以主動參與培訓。相關部門的主動服務就變得相當重要。基層人社部門應聯合社區、企業,建立失業登記人員和企業退工人員的動態信息庫,通過大數據分析其年齡結構、技能背景、就業意向等,分類制定培訓方案。例如,對制造業退工人員可重點推送智能制造、設備維護等課程,對服務業失業人員則可側重電商運營、家政、養老、育嬰等新業態技能。同時,化被動為主動,不等失業人員找上門來,主動聯系人員宣傳政策,一對一職業規劃指導,幫助其認識到技能升級是突破就業瓶頸的關鍵。從“紙上談兵”到“實戰練兵”。當前一些職業培訓存在“重理論輕實踐”“證書泛濫卻能力不足”的問題。培訓內容應避免“閉門造車”,需聯合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共同開發課程,甚至引入“訂單式培訓”。例如,江蘇某開發區根據光伏企業的技術需求,定制了“光伏組件安裝與運維”課程,培訓后就業率高達95%。減少空洞的理論灌輸,增加車間、工地、實驗室等場景的實操訓練。德國“雙元制”模式值得借鑒——學員70%時間在企業實操,30%在課堂學習。國內如廣東“粵菜師傅”工程,通過“廚房即課堂、菜品即作業”的方式,讓學員快速掌握真本事。從“一培了之”到“全程護航”。培訓結束并非終點,就業創業的后續表現才是檢驗成效的標尺。定期調研培訓學員的培訓滿意度,聚焦“哪些技能還需加強”“哪些課程脫離實際”。通過電話、入戶或數字化平臺,定期回訪參訓人員就業情況。深圳某區利用小程序實時追蹤學員就業狀態,發現“直播電商”課程學員創業存活率低,及時調整課程,增加供應鏈管理、風險控制等實用模塊。此外,對創業群體應提供相關配套服務,包括政策咨詢、貸款對接等,為創業者“保駕護航”。唯有以主動服務貼近群眾需求,以實戰教學鍛造真實本領,以全程跟蹤確保長效價值,才能讓職業技能培訓成為穩就業的“壓艙石”、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各級政府需以“釘釘子精神”落實《意見》要求,讓更多勞動者通過一技之長端穩“飯碗”,在新業態、新產業中贏得人生出彩的機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