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橋鎮《逆勢而上,中國經濟在韌性生長中書寫新答卷》☆
國家統計局7月15日發布數據,初步核算2025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660536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3%。 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的背景下,中國經濟以“頂風開船”的魄力延續穩中向好態勢,用堅實的增長數據詮釋了“韌性”二字的千鈞分量。經濟的韌性,源于內生動力的持續增強;發展的底氣,來自結構優化的深刻變革。面對外部環境的“逆風逆水”,中國經濟以消費升級激活增長“主引擎”,以產業轉型培育發展“新動能”,以開放合作拓展全球“新空間”,在高質量發展的“航道”上破浪前行。 在消費升級中筑牢經濟發展基本盤。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筑牢內需“壓艙石”,關鍵在于不斷優化消費環境,釋放更大消費潛能。從淄博燒烤的“煙火燎原”到天水麻辣燙的“跨省排隊”,從“國補”刺激家電換新到“蘇超”賽事拉動城市文旅……服務型消費和體驗型消費持續升溫,一系列消費熱點在全國范圍內遍地開花,點燃了民眾的消費熱情,更為經濟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消費端種種“熱鬧非凡”的現象,正逐漸匯聚成一股強大合力,推動中國經濟向“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邁進,持續升溫的消費熱潮必將為中國經濟行穩致遠注入澎湃動能。 在產業轉型中釋放改革攻堅新動能。動力之源,根在產業;韌性之本,系于轉型。中國經濟的發展正從資源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結構優化邁進。從貴州將原礦區改造為大數據產業園,實現從“地下挖礦”到“云端掘金”的華麗轉變,到江陰工業園區“騰籠換鳥”,引入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在長江之畔書寫了“寸土生寸金”的轉型華章,再到杭州“六小龍”爆火出圈,以硬科技打造中國“硅谷”……以改革攻堅推動結構重塑,以科技創新引領動能更新,中國經濟正經歷從“有沒有”到“好不好”、從“拼數量”到“拼質量”的深刻嬗變,在產業轉型中中國經濟必將積蓄更加強大的持續發展力。 在開放合作中拓展增長新空間。在世界經濟不確定性上升的大背景下,中國依然堅定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經濟增長不斷拓展外部空間。據海關統計,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21.79萬億元,同比增長2.9%,站穩20萬億元臺階,創歷史同期新高。從寧德時代全球首條固態電池量產線落地,到中信博與上海電氣簽署沙特Sadawi 2.3GW光伏項目,再到比亞迪向智利出口高達6.5GWh的儲能系統……“新三樣”正成為中國外貿增長新引擎,讓“走出去”的步伐更加穩健。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志發表重要文章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時代新征程,中國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務實的行動,與世界共享機遇、共商合作、共促發展。 從消費市場的“煙火氣”到產業轉型的“加速度”再到開放合作的“朋友圈”,中國經濟正以“穩”的底盤、“進”的動能、“新”的活力,在高質量發展的航道上劈波斬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