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竹鎮《多措并舉,為“少年的你”織密網絡“防護網”》☆
為強化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營造良好網絡環境,近日,中央網信辦印發通知,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為期2個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這不僅是清除網絡“毒瘤”、構建安全防線的必要行動,更是塑造未來國民精神面貌、維護社會長治久安的戰略性舉措。唯有多措并舉、協同發力,不斷完善法治、壓實責任、升級技術,方能為億萬“少年的你”編織出嚴密的網絡“防護網”。 重拳出擊,以“零容忍”之姿斬斷網絡侵害鏈條。數字時代,網絡空間已成為未成年人學習、社交和娛樂的重要場所。但這片看似廣袤、自由的天地卻隱藏著眾多對未成年人的不法侵害行為。這類行為往往披著“絕版收藏”、“免費學習伙伴”、“定制服務”等極具迷惑性的外衣,其本質卻是網絡欺凌、隔空猥褻等嚴重違法犯罪。不同于簡單的信息騷擾,不良的網絡信息可能會扭曲未成年人人格發展和對社會的認知,必須秉持“零容忍”的態度,壓實平臺主體責任,加大巡查力度,對問題平臺、賬號及背后推手從嚴處置并公開曝光,才能形成強大的法律威懾與社會震懾效應,讓企圖傷害未成年人的網絡黑手在法治利劍下無處遁形。 源頭治理,以“深挖掘”之功凈化信息傳播生態。當前,網絡不良信息對未成年的侵害愈發具有隱蔽性和迷惑性。例如,借卡牌、故事、動漫等未成年人喜愛的新載體、新手法,炮制網絡黑話爛梗,虛構放大血腥暴力情節,包裝美化不良亞文化等。這些經過“新包裝”的不良內容以“趣味”、“潮流”、“亞文化”的面貌悄然植入,潛移默化地鼓吹錯誤價值觀,扭曲青少年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面對不斷“變異”的信息污染,僅靠事后的清理遠遠不夠,而是要從信息傳播的源頭加強識別與阻斷。平臺需升級內容審核的敏銳度和穿透力,具備識別這些精心偽裝的“新毒株”的能力,才能真正凈化未成年人接觸的信息生態,守護其精神世界的健康土壤。 立體防控,以“全方位”之策筑牢線上線下安全屏障。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網絡對未成年人的威脅已不再局限于虛擬空間,而是呈現出線上線下交織聯動的復雜態勢。例如誘導未成年人提供陪聊陪玩等違規服務、教授制作危險物品、鼓動模仿高危動作,以及惡意炒作利用未成年人形象制作軟色情、軟暴力內容牟取“毒流量”等行為。這些行為不僅本身違法,甚至可能將線上的誘導、教唆轉化為線下可能發生的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尊嚴踐踏。對此,唯有建立覆蓋虛擬空間與現實世界、貫通技術應用與內容管理、兼顧設備功能與使用行為的全方位“防護網”,才能真正為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