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橋鎮《把好“生態關”,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近日,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在全國發行,為我們深化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引。當前,我國正處于“十四五”與“十五五”規劃交接的關鍵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是時代賦予的必然要求。特別是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背景下,牢牢把握住“生態關”,將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 項目招引要嚴把“綠色低碳”門檻。項目招引工作,是經濟高質量發展工作的最前站,必須率先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各地要積極探索,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動力。未來,要在評價體系中系統納入碳排放強度、資源循環利用效率、生態修復責任等關鍵綠色指標,建立科學嚴格的準入標準。要著力構建并動態更新“綠色項目庫”,對入庫項目在土地供應、稅收優惠、融資支持等方面給予精準、有力的政策組合激勵。要積極探索和培育“綠色溢價”市場機制,引導資本和市場資源向低碳環保項目集聚,從源頭上杜絕“撿到籃子里都是菜”的粗放模式,確保引入的項目真正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 企業轉型要聚焦“綠色智能”方向。 工業綠色化、智能化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當前,全球正經歷以數字化、智能化為特征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在“雙碳”目標下,綠色創新能力正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作為關鍵載體,可以通過“智轉數改”技改項目、“綠色工廠”梯度培育等一系列“組合拳”,加快“綠色智能”轉型步伐。政府要通過強化財稅激勵、拓寬綠色融資渠道、優化金融支持政策等手段,切實降低企業轉型成本,增強轉型內生動力。要搭建高效的產業協作平臺,促進綠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和資源整合,全面提升產業體系的綠色競爭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最終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贏。 城市建設要錨定“無廢低碳”目標。“無廢城市”建設是提升城市品質、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路徑。上海推行裝修垃圾“誰產生誰付費,多產生多付費”的原則;深能環保打造的集“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科普教育+休閑娛樂+工業旅游”四位一體的能源生態園;江蘇泰州推進醫藥行業工業固廢管理及“無廢集團”建設,這些舉措有力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將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剛性指標深度融入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全過程。要加快構建現代化固體廢物分類回收與資源化利用體系,要積極應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智慧化手段,提升固廢全鏈條管理的精細化水平和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也不是一句口號,從綠色招商到企業轉型,從“無廢城市”建設到生態保護修復,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我們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夠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才能夠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