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街鎮《交好就業答卷,構建校企社就業共同體》
近日,民政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持續推動社會組織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持續發揮社會組織促進畢業生就業的積極作用,通過開發更多就業崗位、搭建和完善就業資源對接平臺、細化就業指導服務等措施,助力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仲夏七月,又一批高校畢業生走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求職的焦慮和家庭的期許使他們倍感壓力。政府、高校和社會組織應當全方面協作,將文字落實成崗位,打造夢想孵化器,幫助高校畢業生們高質量完成就業。 增強校企合作。高校和社會組織應當錨定就業需要,進行深度合作,成為校企對話的銜接器,重構產業和教育的關系。社會組織有序安排高校學生進入企業實習,企業負責人進入高校擔任老師,高校企業聯合培養,打造人才儲備庫并設立專項獎學金,吸引優秀人才提前進入崗位實習,鎖定就業意向;建立專業對接機制,企業定向開發就業崗位,高校提高課程和崗位的適配度,由大水漫灌轉為精準滴灌,解決學用脫節的問題,實現人才供給與崗位需求精準耦合。 搭建就業平臺。社會組織可以聯合政府牽頭建立就業服務數字平臺,將崗位發布、簡歷投遞、線上面試等功能進行整合,實現招聘、就業一體化。社會組織可以為高校學生提供系統化的就業輔導,引導學生擇業傾向和培養就業能力;與企業合作,吸引更多企業進校招聘,鼓勵大型企業設立常駐招聘點,搭建制度化合作框架。多方合力解決就業信息分散和學生就業低效等問題,成為其邁出校門步入社門的堅實橋梁。 強化政策保障。政府可以發布就業補貼政策,為學生發放就業補貼和租房補助,緩解學生出入社會的經濟壓力,使其不再局限于本地就業,從而擴大就業范圍;牽頭建立各級人才引進機制,對用人單位進行專項補貼和政策支持,增強企業吸收應屆畢業生的積極性。同時,政府可以將就業率納入對高校和當地人社部門的考核,吸引用人單位設立面向畢業生的公益崗位。從多角度出發,政府、高校、社會組織共同構建學生從校門到社門的全鏈條護航體系。 從學生的簡歷到單位的入職通知書,從學術理論到產業實踐,這不僅是人才和崗位的相遇,更是時代與青年的雙向奔赴。政策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創新的價值在于落地。唯有政府、高校、社會組織三方同向發力,為學生就業保駕護航,將“千社萬崗”的宏大敘事轉化為每個畢業生的具體機遇,方能在經濟轉型的浪潮中,為青春開辟出無限可能的新航道,方能讓每個年輕人都能在時代的浪潮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坐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