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堡鎮《讓“誠信之星”照亮新時代精神坐標》☆
近日,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誠信文化、推進誠信建設,推動形成守信踐諾的良好社會風尚,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發布了2024年“誠信之星”。 翻開這份沉甸甸的名單,一個個名字熠熠生輝,他們有人為犧牲戰友父母盡孝,捐助修橋,幫扶學生、接濟群眾;有人堅守研發種植技術,帶領數十萬農民脫貧致富;有人十年如一日的誠信堅守瀕危的技藝,傳承非遺文化……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弘揚誠信文化,健全誠信建設長效機制”。“誠信之星”的涌現正是我國不斷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累累碩果”,為更多平凡人們照亮新時的精神坐標。 令在必信,法在必行。中國自古就有“徙木立信”的優良傳統,誠信體系的建設,首先要在頂層設計中立規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深化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從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營造誠實、自律、守信、互信的社會信用環境;到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懲戒機制,讓守信者一路綠燈,讓失信者處處受限;再到健全誠信建設長效機制,激勵全社會講誠實、守信用,推動形成履約踐諾、誠實守信的良好風尚……“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懲戒大格局日益完善,“守信受益、失信難行”的社會共識廣泛形成。隨著誠信體系建設的深入推進,講信修睦、履約踐諾的良好風尚正日益融入社會肌理,深刻改變并影響社會前進的步伐。 小信成則大信立,誠信體系的建設是一場國家與人民的一場”雙向奔赴”。 對個人而言,誠信是立身處世的基礎,意味著言行一致、信守承諾、表里如一;對企業而言,誠信是正常生產秩序的基石,意味著遵守契約、公平交易、承擔責任;對國家而言,誠信是國際交往的核心要素,展現在恪守國際義務、履行莊嚴承諾、堅持公正外交上。透過2024年“誠信之星”這些平凡人的不凡事跡,可以清晰的看到,誠信不是抽象的坐而論道,而是實現于于國家與人民互動中微小的點點滴滴之中。持續深化誠信建設,關鍵在心行、實現于行,只有在生活點滴中處處遵行誠信,才能讓誠信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斷夯實社會和諧發展的道德根基。 人不信不成,國無信不立。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時期。在此背景下,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社會互信和諧、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與綜合競爭力的必然要求和當務之急。推進誠信建設,更需上下同心,具體而言,公民要忠誠于國家,黨員干部則必須對黨、國家和人民事業保持絕對忠誠,企業須將誠信經營視為根本責任,政府部門要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和監管制度。唯有如此,方能掃除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障礙,打造更加文明和諧的誠信中國。 誠信建設沒有“完成時”,任何時候都不能按下“暫停鍵”。奮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對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持續用力、久久為功。 這要求我們以“誠信之星”為榜樣,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自覺踐行誠信理念, 為構建誠信社會、實現民族復興偉業貢獻每個人的堅實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