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霞鎮《當好高校畢業生就業“護航者”》☆
又到了一年畢業季,伴隨畢業生的除了對社會的憧憬、對母校的不舍外,還有對就業的擔憂。近年來,關于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這個話題熱度居高不下。近日,民政部、教育部近日聯合發布通知,要求持續發揮社會組織促進畢業生就業的積極作用,助力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從短視頻平臺上“脫下孔乙己的長衫”、“忘了以前是干啥的”等就業話題的討論度高,到211碩士畢業回家擺攤賣鹵菜、醫護人員轉業做帶貨主播,無論是應屆畢業生或是社會人員都在這些話題下戲謔自己的壓力。當下,畢業生就業壓力仍然不容忽視,必須找準痛點,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多措并舉、精準發力。 找準痛點,才能一擊制勝。隨著制造業升級轉型與傳統產業結構調整,互聯網行業發展增速放緩,勞動力市場供需失衡問題愈發突出。大量人才紛紛涌入準入門檻較低、運營成本低廉且競爭白熱化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如快遞、外賣等。這種趨勢不僅加劇了行業的競爭,也使得“學歷貶值”愈演愈烈。就業機會的稀缺性日益凸顯,行業標準的快速變遷令人應接不暇,加之理論知識與實際崗位需求之間的脫節,更是讓這高校畢業生一群體在求職路上步履維艱。 教學優化,培養前瞻性人才。高校在日常教學中要加強學生求職就業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使其充分認識到當前就業形勢的嚴峻性和復雜性。邀請行業專家分享最新的就業趨勢,幫助學生理解市場需求的變化,以破除學生和求職者身份間的信息差。引導學生具有前瞻性職業發展規劃,鼓勵學生關注本專業領域的發展趨勢并未來規劃融入大學生活的日常之中,對職業發展建立長期主義思維。 積極應對,全面提升綜合素質。學生們要注重構建起以求職技能為核心的能力體系。一方面增強行業認知和趨勢感知能力,主動了解各行業的發展階段和未來趨勢,識別未來的熱門領域,如新能源、AI智能等。另一方面,要努力成為跨行業人才,不能僅專注于某一領域,還要培養跨領域的復合型技能,以增強自身的適應性和稀缺性。最重要的是不斷迭代自己的知識,不斷刷新認知邊界,主動挑戰和擴展自己的理解和視角,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有助于在不確定性中發現新的機會。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復雜多變的就業需求,畢業生們需要以更加銳利的眼光、更加專業的素質、更加務實的作風、更穩重的心態邁出象牙塔,走向人生的下一個階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