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思鄉《讓就業“春風”托舉殘疾人群體美好生活》☆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促進殘疾人就業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持續提升殘疾人公共服務質量,進一步加強殘疾人就業幫扶,促進殘疾人實現較為充分較高質量的就業作出部署。 據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發布的《2024年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截至2024年底,全國城鄉持證殘疾人就業人數達914.4萬人,當年新增就業51.2萬人,彰顯了殘疾人事業發展成效與社會各界的努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廣大殘疾人安居樂業、衣食無憂,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要體現,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行動方案》的出臺,正是對這一重要論述的生動實踐,通過構建“就業渠道擴容、就業環境提質、就業服務增效”的三維支撐體系,為殘疾人就業開辟了多元通道。 拓寬殘疾人就業渠道,搭建優質多元的就業幫扶平臺。《行動方案》指出,要進一步拓寬殘疾人就業創業渠道,優化就業結構,促進殘疾人就業質量穩中有升。殘疾人并非就業市場的“弱勢群體”,而是亟待開發的“能力富礦”。促進殘疾人就業,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需要積極謀劃,主動搭建就業幫扶平臺,探索更多適合殘疾人的就業項目,定期組織舉辦企業助殘就業專場招聘活動,鼓勵企業開發更多適合殘疾人的就業崗位,創新打造殘疾婦女“美麗工坊”、殘疾人文創基地、殘疾人“勵志主播”等殘疾人就業品牌,多措并舉助力殘疾人就業質量穩中有升。 優化殘疾人就業環境,創建平等友愛的濃厚就業氛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殘疾人是社會大家庭的平等成員”。殘疾人是社會的弱勢群體,關心關愛殘疾人,為他們創造一個平等友愛的就業氛圍,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應有之義。一方面,政府需扮演“引航者”與“守護者”雙重角色,通過加大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的統籌力度,按規定落實各類就業扶持及補貼獎勵政策,制定殘疾人就業補貼獎勵相關實施辦法等舉措,營造鼓勵殘疾人就業的濃厚氛圍;另一方面,企業是關鍵的“實踐場”與“創新源”,白象食品自1997年成立以來,主動吸納殘疾人員工,比例約為30%;餓了么平臺為聽障騎手上線無障礙溝通系統,助力殘障人士就業;京東開辟電商助殘專項,為殘疾人及其家屬量身定制開店扶持政策……企業助殘就業既是社會責任感的體現,更為社會文明了注入“平等與友愛”的底色。 提升殘疾人就業服務,構建多方協同的社會支持網絡。提升殘疾人就業服務質量,本質是構建包容性發展的社會治理范式。地方政府在政策設計中需突破“任務攤派”思維,建立殘疾人就業質量動態評估體系,將崗位穩定性、收入水平、職業晉升等指標納入考核。職業培訓應突破傳統技能傳授模式,探索“師徒制+數字化”的新型培養路徑,如開發無障礙在線學習平臺,讓肢體殘疾人通過語音交互掌握編程技能,視障人群借助讀屏軟件從事數據標注工作。司法保障應強化“主動糾偏”功能,通過設立殘疾人勞動監察專員、開通就業維權綠色通道等舉措,將權益保護嵌入勞動用工全流程。從管理到治理的轉型,才能真正實現殘疾人就業服務的精準化與可持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