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橋鎮《讓社會組織成為高校就業服務的“源頭活水”》
近日,民政部、教育部聯合發布通知,要求社會組織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助力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如何讓社會組織這汪“活水”,在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江河里激蕩起更多漣漪?從開發專業崗位到搭建資源橋梁,從精準幫扶到技能賦能,社會組織正以“第三部門”的獨特身份,破解著就業服務中的結構性難題。 助力穩崗拓崗,擴容就業“蓄水池”。 解決就業問題,根本在于增加崗位供給。社會組織作為連接政府、企業、高校的紐帶,在挖掘就業潛力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行業協會商會應發揮行業引領作用,推動會員企業擴大招聘規模,同時創新校企合作模式,通過定向人才培養、實習基地建設等方式,促進人才供需精準匹配。城鄉社區社會組織可結合基層治理需求,開發社區服務、公益慈善等新崗位,為畢業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此外,社會組織還可通過舉辦專場招聘會、搭建線上就業平臺等方式,拓寬信息渠道,提高人崗匹配效率。只有不斷拓寬就業“源頭活水”,才能讓畢業生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聚焦畢業生群體,勇當就業“服務員”。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關鍵在于精準對接需求,提供針對性服務。社會組織具有的聯系廣泛、貼近基層的特點,能夠有效整合資源,為畢業生搭建就業橋梁。要細化就業指導服務,運用大數據構建動態需求數據庫,開發智能匹配平臺,實現崗位精準推送;深化“校企社”協同,共建實訓基地,開展技能培訓、搭建行業專場對接與社區在地化服務網絡;對困難畢業生落實靶向幫扶,建立跟蹤反饋機制。通過精準滴灌與長效服務相結合,將服務做深、做細、做實,真正嵌入畢業生求職的全過程,才能有效化解結構性矛盾,激活人才紅利,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動能。 強化技能培訓,用好就業“助推器”。當前,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突出,部分畢業生技能與崗位需求不匹配,制約了高質量就業。社會組織可發揮專業優勢,助力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職業教育類社會組織應圍繞市場需求,開展養老、托育、家政等緊缺技能培訓,幫助畢業生補齊能力短板。行業協會商會可聯合高校共建實訓基地,通過定向培養、實習實踐等方式,促進產教融合,培養應用型人才。同時,社會組織還可通過志愿服務、專業培訓等形式,幫助畢業生提升綜合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例如,公益組織可組織大學生參與社區服務、鄉村振興等項目,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增長才干。只有讓畢業生“手中有技、心里有底”,才能實現從“能就業”到“就好業”的跨越。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青年就業更是關乎國家未來的大事。社會組織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應主動融入就業工作大局,以更實的舉措、更優的服務為高校畢業生就業保駕護航。政府、高校、企業和社會組織需協同發力,構建多元參與的就業促進體系,共同托起青年人的職業夢想,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