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江鎮《抵制極端吃播 共建健康網絡飲食環境》
在信息飛速傳播的當下,網絡已深度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飲食文化也借由網絡平臺呈現出多樣的傳播形態。然而,部分網絡平臺上大量涌現的極端吃播內容,卻如毒瘤般侵蝕著健康、節約、文明的現代生活理念。中國消費者協會于6月24日發出的倡議,切中時弊,呼吁全社會共同反對食品浪費,抵制極端吃播,這一倡議對于重塑健康的網絡飲食文化環境意義重大。 極端吃播危害甚廣,其負面影響滲透至多個層面。“大胃王”“吃辣王” 等極端吃播行為,讓主播們為追求眼球效應,不斷挑戰人類生理極限的食量,給身體各器官帶來沉重負擔,損害主播自身健康。這類不健康、不理性的飲食觀念,通過網絡廣泛傳播,尤其容易對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辨別能力的青少年群體產生負面示范效應,誤導他們形成錯誤的飲食偏好與生活方式。 抵制極端吃播,夯實節約健康“消費基”。消費者作為網絡內容的直接受眾,在抵制極端吃播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廣大消費者應保持清醒的認知,擦亮雙眼,看穿極端吃播為博取流量而進行極端進食行為的浪費本質。在日常網絡瀏覽中,堅決做到不追捧、不點贊、不轉發此類宣揚浪費、危害健康的極端吃播內容,以實際行動切斷這類不良內容的傳播鏈條。同時,主動屏蔽相關賬號和頻道,減少其曝光度。此外,消費者可將關注焦點轉向倡導科學膳食、珍惜食物、傳播健康生活方式的優質內容,在網絡世界中形成正向的關注導向,樹立 “浪費可恥、節約為榮” 的堅定信念,并將這一信念轉化為日常消費的自覺行動,讓勤儉節約成為生活的主基調。 堅守創作底線,深耕飲食文化“責任田”。內容創作者肩負著傳播飲食文化、引導社會飲食風尚的重要使命。相關創作者必須堅守道德底線,深刻認識到食品浪費的嚴重性,拒絕策劃、制作和發布極端進食的內容。創作者應回歸飲食文化的本真,深入挖掘食物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如食材的起源、烹飪方式的演變等,通過生動有趣的創作形式展現給觀眾。積極倡導 “吃得科學、吃得健康、吃得文明” 的理念,利用自身在網絡上的影響力,主動宣傳節約理念,分享 “光盤行動” 等反對食品浪費的成功案例,以身作則,成為健康飲食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踐行者,為凈化網絡飲食文化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 壓實主體責任,凈化網絡飲食“生態圈”。網絡平臺作為信息傳播的關鍵載體,承擔著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平臺經營者要強化審核把關,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內容審核機制,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專業的審核團隊,對平臺上的視頻內容進行嚴格篩查,精準識別出宣揚暴飲暴食、鋪張浪費的極端吃播視頻。同時,優化推薦機制,避免此類不良內容獲得高流量推薦,對已識別出的極端吃播視頻及時采取限制傳播、下架等措施,防止其擴散。此外,平臺應加強正向引導,積極推薦節約糧食、健康飲食的公益宣傳內容,展示食材合理利用、烹飪技巧、均衡營養等健康向上的美食內容,營造健康、積極的網絡飲食文化環境。 反對食品浪費,抵制極端吃播,需要消費者、內容創作者和平臺經營者攜手共進。只有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徹底清除極端吃播這一網絡毒瘤,守護糧食安全,傳承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讓健康、節約、文明的飲食理念在網絡世界中生根發芽,構建一個清朗、積極的網絡飲食文化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