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高新區《引水濟旱塬 渠澆萬頃禾》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千年詠嘆,如今正在廣袤田野譜寫新篇。來自水利部的一組組硬核數據格外亮眼:今年以來我國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11%。全國春灌總面積約4.3億畝,累計灌溉水量約570億立方米。其中,大中型灌區春灌面積約3.3億畝,累計灌溉水量約450億立方米,為夏糧豐收注入了“源頭活水”。 水利工程方興未艾,筑牢農業發展根基。全國耕地灌溉面積已超10.8億畝,2024年糧食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80%,大中型灌區更是展現出強大的生產優勢,畝均產量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5到2倍,是旱地的2.5到3倍。這些數據背后,是水利工程建設的堅實支撐。2024年,全國水利建設投資創歷史新高,實施水利工程項目46967個,完成水利建設投資13529億元,同比增長12.8%。水利部提出,今年將構建國家水網工程體系,開工建設一系列省級水網骨干工程、重點水源工程和大型灌區,進一步發揮水利投資穩增長、擴內需、惠民生的作用,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加堅實的水源保障。今年1月,廣西左江治旱黑水河現代化灌區工程開工,設計灌溉面積92.21萬畝,進一步推動革命老區、邊疆地區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現代科學技術加持,水利灌溉如虎添翼。面對今年的春季旱情,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應對。進入五月,在常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萬畝麥田里,由揚州大學農學院孫成明教授和劉濤副教授團隊共同研發的“空—地”協同智慧灌溉系統,正在為小麥精準“解渴”。一架搭載多光譜傳感器的無人機正在勻速巡航,實時采集麥苗的葉面溫度、水分含量及長勢數據。而埋設在土壤中的物聯網傳感器,將墑情數據同步傳輸至云端。各地及早預報天氣狀況,適時組織降水作業,根據大數據計算進行水利調度,針對在田作物生長情況實施精準滴灌。在水文監測與預測方面,AI系統通過分析多元數據源的信息,精確監測地表水體變化,預測降雨量、蒸發量、徑流等關鍵指標,為防汛抗旱、水資源配置提供科學依據,實現按需供水,既節約水資源又提高農作物產量?萍嫉娜谌耄層邢薜乃Y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更精準的呵護。 齊抓共管齊心協力,奏響豐收奮進樂章。在“三夏”大忙時節,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抓實抓細農業生產水利保障各項措施,堅持旱澇同防同治。今年冬小麥主產區受旱較為嚴重的河南、陜西、山西等省386處大中型灌區累計灌溉2713萬畝,灌水量超過30億立方米。各部門之間協同合作,形成強大合力,從水源調配到田間灌溉,每一個環節都精心把控,為“三夏”農業生產工作提供了堅實保障。這種齊抓共管的模式,確保了水利設施的高效運行,讓水源能夠及時、準確地輸送到每一塊農田,為糧食豐收創造了有利條件。 春華秋實,歲物豐成。站在新發展階段,水利建設正書寫著“以水豐糧”的新答卷。未來,隨著國家水網“主骨架”加速構建,更多“會呼吸”的智能灌區、“能思考”的數字渠系將遍布沃野,持續滋養中華糧倉,潤澤出愈發耀眼奪目的幸福盛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