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令街道《守護青春夢想,為求職安全保駕護航》☆
當前正值求職招聘旺季,接下來的數個月,是萬千學子轉變社會角色、走向人生下一階段的重要轉折期,求職者必須嚴防“黑職介”“招轉培”“招轉貸”等不法套路,提高風險意識,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去年10月,甘肅蘭州警方破獲一起虛構、冒充央企國企和黨政事業單位,對大學畢業生實施就業詐騙的特大系列詐騙案。400余名大學畢業生落入“付費入職國企”的騙局,涉案金額高達8000余萬元。詐騙分子精心偽造印章、搭建虛假考場、簽訂勞務派遣合同,環環相扣的騙術讓求職者們不僅損失錢財,還錯失寶貴的就業機會。這類案件折射出一個嚴峻的考題:如何為求職者撐起堅實的保護傘?這既需要求職者擦亮雙眼,更需要政府織密防護網絡。 詐騙分子往往利用畢業生對“鐵飯碗”的向往設置陷阱,面對“內部渠道”“免試入職”等誘惑性承諾時,必須保持清醒認知,筑起思想防線,讓理性之光照亮求職之路。正規企事業單位招錄均通過官網、權威平臺公開發布信息,任何收取“運作費”“保證金”的行為都涉嫌違法。青年朋友們需牢記:腳踏實地地奮斗才是人生該有的底色。大量真實案件顯示,許多受害者都存在“走捷徑”心理,我們要堅持通過校園招聘會、正規就業服務平臺等渠道求職,對社交媒體轉發的來路不明信息保持警惕。當遭遇可疑情況時,立即保存聊天記錄、轉賬憑證等證據,及時撥打12315或12333投訴維權,也可直接報警求助。尤其警惕要求提供銀行卡密碼、手持身份證照片等敏感信息的行為,這些往往是不法分子實施詐騙的前奏。 政府須高舉法治利劍,以零容忍的態度根治詐騙頑疾,構建不敢騙、騙不到的法治環境,人社、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要凝聚堅強合力,實施穿透式監管,針對詐騙手段網絡化趨勢,應壓實平臺責任,要求招聘網站對“高薪”“免試”等關鍵詞發布者實施重點監管,杜絕造假空間。治理詐騙還需要科技賦能,打造監管服務平臺,通過大數據比對識別異常。要凝聚社會共治力量,讓防護屏障更溫暖堅固,高校應當成為首道防線,嚴格審核入校招聘企業資質,強化源頭預防,將“求職安全課”納入必修環節,用人單位也需履行社會責任,在正規平臺開辟招聘驗證通道,媒體要把握正確導向,多傳播奮斗改變人生等正能量、價值觀,避免渲染“畢業即失業”的焦慮情緒。 青年就業關乎個人前途,更連著萬家燈火。求職者不該用父母的積蓄和自己的努力去換取虛幻的承諾,社會各界要在共同的努力中切實維護求職者合法權益,這是對奮斗者的致敬,更是對公平正義最好的守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