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產業園《以愛之名集結,傳遞溫暖救助力量》☆
近日,江蘇省救助管理機構開放日主題活動在常州成功舉辦,本次活動以“織密救助網絡 筑牢安全底線”為主題,用更開放的姿態、更生動的形式,全方位展現救助管理工作的點滴成效、政策溫度和社會擔當,凝聚起全社會關心、支持救助事業的強大合力。 數智賦能打破信息孤島。“凡益之道,與時偕行。”面對傳統救助模式暴露出的信息分散、響應滯后、風險防控不足等問題,江蘇省8地入選救助管理區域性中心試點單位,率先開展有益探索邁入“數智化”時代。全國首家省級智慧尋親中心落戶常州,通過尋親聯網通辦平臺,構建跨區域協同尋親網絡,讓信息比對更精準。揚州通過街面救助“視頻巡查”平臺構建流浪乞討人員易露宿區域遠程可視化監控體系,實現24小時線上實時監測。南京積極推進跨區域協同救助,與省內12個地市、上海、武漢、廣州等地簽署救助管理協議,實現信息實時互通、資源高效整合。這些實踐證明,數智化已經成為破解救助管理難題的“金鑰匙”,讓救助管理工作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干預”,以科技溫度筑牢民生保障防線。 制度護航規范服務標準。社會救助管理直面群眾冷暖,每一項舉措都必須經得起民生檢驗,F實生活中,由于救助管理標準不統一、流程差異大等問題,不僅容易引發矛盾糾紛,更有可能讓本應受到救助的群眾錯失關鍵時機,導致保障“缺位”、民生“斷檔”,而標準化建設正是破解這一困局的關鍵。江蘇省民政廳組織編制并發布的《江蘇省救助站安全管理實務一本通(試行)》構建了科學規范的工作指引體系,夯實全省救助管理機構安全、有序、高效運行底色。以統一的標準、精細化的流程將抽象的救助理念轉化為可量化、可執行的標準,真正實現“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公平兜底。 關口前移重塑人文底色。“十四五”以來,全省共救助臨時遇困群眾9.81萬人次,成功尋親1634人,落戶安置868人。這些數字的背后,是人文關懷在救助管理中的生動詮釋。從“問題響應”到“需求預判”,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常州由單一物質救助向“物質+服務”綜合救助模式的轉變、蘇州吳江區“1+N”社會救助服務陣地依托“大數據”“鐵腳板”及時發現、分類回應、精準解決問題。以驛站紐帶,匯聚多元主體力量,弘揚“善”的風尚。救助不再局限于物質幫扶,更以尊重和共情為底色,為社會救助管理注入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讓每一位受助者都能在善意的滋養中重拾尊嚴與希望。 從數智互聯的智慧網絡,到尺度如一的制度體系,再到物質與精神并重的溫暖關懷,江蘇省以創新實踐交出新時代救助管理高分答卷。每一次精準尋親、每一份規范保障、每一縷人文微光,都在詮釋:守護弱者尊嚴,我們步履不停;筑牢民生底線,我們矢志不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