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橋鎮《青春力量賦能鄉村教育振興》☆
6月18日,江蘇省教育廳公示2025年鄉村青年教師培養支持計劃人選名單,共計100人入選。這份名單背后,是江蘇以匠心培育筑基、技術賦能提質、政策協同聚力的系統實踐。當青春與鄉土相遇,當知識與希望交融,一場教育振興的雙向奔赴正在江蘇大地生動演繹。 匠心培育,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機制革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要助力鄉村教育振興,就必須破解鄉村教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困局。從南京曉莊學院探索的“頂崗實習·置換研修”實踐教學模式,讓在校師范生與鄉村教師“互換身份”,提升鄉村教師教學水平的同時緩解農村教育“人才焦慮”到江蘇省教育廳統籌規劃下全面推進建設的千余個“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改變鄉村教師“單打獨斗”的局面,形成“專家引領、同伴互助、技術賦能”的教師專業發展新生態……江蘇持續發力鄉村教師培養培訓工作,搭建鄉村教師專業成長平臺。 技術賦能,實現從“孤島”到“云網”的教學革命。信息技術浪潮下,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科技正深度重構著教育生態,成為破解鄉村教育困境的關鍵密鑰。連云港灌云縣打造城鄉結對互動、班班通“云課堂”項目,以“5G+雙師課堂”使偏遠鄉鎮與名校實時共學;蘇州吳江區青云學校構建“特級教師數字分身系統”,自制AI語音交互模型,讓農村學子隨時對話名師;江蘇省教育廳發布《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力求打造覆蓋全學段的“AI+教育”新生態。當優質教育資源如陽光空氣般浸潤每間鄉村教室,我們可以看到“智能教育”正加速彌合城鄉數字鴻溝,讓教育公平從愿景照進現實。 鄉土共生,實現從“教書”到“育人”的角色躍遷。鄉村青年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鄉村教育振興的“種子選手”。鎮江大路實驗學校青年教師錢迎春扎根鄉村教育16載,倡導“快樂教學”模式,以趣味互動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用教育情懷點亮希望,為鄉村孩子成長傾注心力;淮安盱眙縣希望小學教師王偉,身為希望工程的受益者和踐行者,堅守鄉村教育夢24年,與留守兒童同吃同住,從“大哥哥”變為“代理爸爸”,用真心溫暖鄉村學子童年;常州市實驗小學副校長張祖潤,22年講臺耕耘,牽頭成立“常州市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服務鄉村教師、分享教學策略,把先進的教育理念播撒在鄉間學校……他們以自己的親身事例印證了“培養一名教師,激活一片鄉土”的乘數效應。當青春與鄉土相互成就,教育的星火終將燎原成改變命運的磅礴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