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川街道《以“青春之名”書寫鄉村教育新篇》☆
6月18日,江蘇省教育廳公示了2025年鄉村青年教師培養支持計劃人選名單,100位鄉村青年教師榜上有名。這份承載著希望的名單背后,是一場關于教育公平的深刻實踐——當更多年輕人愿意扎根鄉土、深耕講臺,鄉村振興的根基便多了一份向上生長的力量。青年教師帶來的不僅是知識,也是理念的更新、視野的拓展和希望的播種。這場以人才為支點的教育振興行動,正在重塑江蘇鄉村教育的未來圖景。 筑巢引鳳,讓青春在鄉村講臺扎根。鄉村教育振興,首先要破解“留人難”的困境。過去,鄉村教師隊伍面臨“青黃不接”的尷尬:老教師堅守多年卻力不從心,年輕教師或因待遇微薄、或因發展受限而選擇離開。這種現實困境背后,是城鄉發展失衡的深層矛盾。鄉村青年教師培養支持計劃,恰似為鄉村教育注入了一劑強心針——通過設立專項獎勵、療休養制度和職業發展通道,既解決青年教師的實際困難,更給予他們被尊重、被重視的精神激勵。“雙向奔赴”的誠意,讓鄉村教育從“人才洼地”變為“成長沃土”。當青年教師看到三尺講臺能承載人生價值,當粉筆灰中也能綻放青春光彩,人才流動的天平終將向鄉村傾斜。 破壁賦能,搭建城鄉教育的“立交橋”。教育資源的城鄉鴻溝,往往體現在青年教師的成長瓶頸上。鄉村講臺不是能力的“試驗田”,而是育人的“主戰場”。面對相對艱苦的教研環境、稀缺的進修機會,許多青年教師陷入“單打獨斗”的困境。專項培養計劃的突破之處,在于搭建起連接城鄉的“立交橋”:名師工作坊打破地域限制,線上研修突破時空壁壘,城鄉教師結對幫扶傳遞先進理念。計劃中“輸血”與“造血”并重的培養模式,讓鄉村青年教師不再只是被動接受者,而是成為教育創新的參與者。當他們將信息化教學引入課堂,當項目式學習改變“滿堂灌”的傳統模式,鄉村教育的活力便在一次次創新實踐中悄然生長。 生態重構,培育教育振興的“長青樹”。鄉村教育振興不是短期工程,而是需要代際傳承的系統性工程。從“下得去”到“留得住”,從“教得好”到“有發展”,人才培養鏈條的每個環節都需要制度護航。江蘇正在構建良性循環的生態體系:骨干教師評選向鄉村傾斜,職稱評定打破唯論文枷鎖,輪崗交流機制促進人才流動。教育生態重構的意義,在于讓鄉村教育崗位成為有價值感的選擇。當青年教師看到從新手到名師的進階之路清晰可見,當他們的創新實踐得到認可與推廣,教育初心便能在歲月沉淀中愈發堅定。由此構建的正向循環,終將形成“優秀者從教、從教者成長、成長者留任”的良性格局。 站在鄉村振興的時代坐標上回望,教育始終是改變鄉村命運的關鍵力量。當更多年輕人帶著理想走進鄉村課堂,當更多孩子在家門口就能遇見“好老師”,教育公平的承諾才真正落地生根,鄉村教育振興的春天必將花開滿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