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王街道《從文博會“橋”見開放江蘇文化新氣象》☆
5月26日,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閉幕。展會期間,江蘇展區30家文化企業攜5000余件文創產品精彩亮相,以855平方米的參展面積,為觀眾帶來一場傳統與現代交織、科技與人文碰撞的文化盛宴。 歷屆文博會累計成交額突破3萬億元,服務企業超4.5萬家,展示展品超200萬種。一組組亮眼數據,既是文博會21年間逐漸成長的堅實腳步,也是觀察我國文化產業澎湃動能的重要窗口。作為文明互鑒的一座“金橋”,這場國家級文化盛會既是“水韻江蘇”破圈出彩的舞臺,更是我省上演文化賦能經濟大戲的生動寫照。從“蘇韻新‘視’界”到“數字金陵”,從“花街小院”到“云上小火車”,江蘇正以數字煥新、創意破圈、以展促產,書寫著文化與經濟協同發展、共榮共生的“江蘇答卷”。 數字煥新,點亮傳統文化金名片。科技創新,是增強文化傳播力的重要引擎。文博會上,江蘇深入推進“文化+科技”戰略,積極把握人工智能帶來的變革與機遇,讓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金陵風華數字矩陣”帶領觀眾領略玄武門的巍峨城墻、中山陵的莊嚴肅穆,古今交融在這里上演時空穿越;非遺扎染智能機器人生產線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千年扎染,水墨畫、青花瓷等江南美學元素“走”進年輕人的衣櫥;依托全球首款全透聲LED電影屏放映華表獎獲獎影片《覓渡》宣傳片,讓觀眾感受到與電影人物“面對面交流”的沉浸式體驗。從文物數字化活化到元宇宙文旅體驗,從典籍精華在線閱覽到AI機器人“才藝秀”,科技與文化的深度融合正推動文化體驗從傳統的“靜態觀賞”向“沉浸互動”轉變,讓傳統文化以全新方式觸達全球受眾,插上“數字翅膀”的千年文脈在時光的流轉中掀起一股澎湃的創新浪潮,科技與人文交織的“江蘇樣本”成為對外交流的“金色名片”。 創意破圈,激活消費升級新圖景。文博會不僅是文化產業從業者的盛會,也是全民共享的文化嘉年華,“出圈”又“出彩”的文創產品“遍地開花”,成為年輕人競相追逐的“爆款”,掀起新一輪文化消費新熱潮,展會流量正逐漸變為經濟增量。激光打印、3D建模等新技術,結合納米新材料,讓蘇繡首飾迸發“新質生產力”,針尖上的非遺成為潮流符號;若態文創以“解構經典、重構潮流”為核,“大唐風華”系列將盛唐仕女轉化為Q版少女,讓盛唐氣象以萌系姿態觸達Z世代;皇帝之寶、越王勾踐劍等歷史文物秒變交通卡面,從國寶到城市地標,“腦洞大開”的交通卡讓歷史“活”成頂流。從指尖非遺到潮玩IP,文化創新不斷撬動消費升級,以“傳統基因+現代表達”頻頻出圈的文創以文化價值賦能產業升級,不斷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帶動文化產業鏈蓬勃發展。 以展促產,下好協同合作一盤棋。據初步統計,江蘇展區在5月22日至26日接待觀眾超15000人次,企業現場交易額超230萬元,意向交易額約7800萬元。于參展企業而言,文博會既是文化展示的舞臺,更是招商引資的“黃金磁場”。江蘇卓易文化與廣東省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廣東非遺中心數字科技等單位正式簽約,共建“版權要素交易服務平臺”,標志著數字文化產業的“宜興模式”正式走出江蘇,落地大灣區;攜“靈巧手”亮相本屆文博會的中科硅紀與研發XR引擎的南京睿悅碰撞出拓展產品線的新思路和新方向;高淳陶瓷吸引諸多企業前來洽談陶瓷酒瓶、陶瓷擺件和杯類打樣合作事宜。以此次文博會為重要平臺,各家文化企業積極尋求合作機遇,擴大合作“朋友圈”,探索文化項目合作新模式,推動文化資源加速轉化為發展優勢,“文化+科技+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圖景讓世界“橋”見了江蘇文化產業的澎湃動能,開放江蘇正努力續寫更多“破圈”傳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