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高新區《培養新時代“大先生” 推進高水平教師教育院校建設》☆
近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關于組織實施教師教育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對“十四五”到“十五五”期間完善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進一步提升教師教育能力有關工作作出部署。 在新時代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高水平教師教育院校肩負著為基礎教育輸送優質師資、引領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使命。面向未來,造就更多具有深厚學識素養、高尚道德情操、卓越教育智慧、深遠社會影響的“大先生”,需要教師教育院校從理念革新、資源整合、模式創新等多維度發力,構建支撐教師專業成長的全鏈條生態體系。 聚焦科學能力,構建教師科研素養培育體系。高水平教師教育院校應針對不同教齡、職稱的教師,設計差異化科學能力培養策略,厚植“大先生”科學素養。青年教師能夠深入淺出地傳授科學知識,讓科學理念深入學科教學中;骨干教師則對所教學科有深入透徹的理解和研究,引導學生發現科學、熱愛科學;對資深教師,推動其牽頭重點學科項目,挖掘其科學內涵,為高校輸送科學后備人才。教師教育院校著眼現代科技和產業深度融合,努力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師培訓資源。可設立“現代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將前沿研究成果轉化為培訓課程、教學案例和實踐指南。同時,利用“人工智能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開發教師科學素養提升課程,通過工作坊、案例研討等形式推廣。鼓勵教師將教學實踐中的相關科學問題轉化為研究課題,形成“教學實踐 —問題提煉 —科學研究 —成果反哺教學”的閉環。在此過程中,高水平教師教育院校應發揮資源優勢,開展貫通文理、融合中西的學術訓練,如“強基計劃”“拔尖計劃”等,拓寬學術視野的廣度和深度。 強化實踐能力,構建教師專業發展聯盟體系。立足點多面廣的中小學和幼兒教師,發揮好“大先生”教學優勢,建設“高校—中小學”教師發展聯盟。教師教育院校選派教師深入中小學掛職鍛煉,參與課程設計、教學實施和班級管理;同時邀請中小學一線名師擔任兼職導師,開展示范課、教學診斷等活動,形成“雙導師制”培養模式。如針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業優化設計等重點難點問題,建立“臨床教育學”模式,像醫學教育一樣,通過案例研討、課堂觀察,提升實踐智慧。利用虛擬現實(VR)、人工智能等技術,建設虛擬教學實驗室,為教師提供模擬教學、教學技能訓練的數字化環境。同時,發揮高校在網課教學、中外教學的師資優勢,組織在線教研平臺跨區域教學研討、課堂觀摩等,拓展教師實踐交流空間。 涵養擔當能力,構建新時代教育生態體系。教師教育院校應開設“教育家精神”“教育使命與擔當”等專題課程,強化教師的價值引領。將師德教育融入教師培養全過程,通過榜樣示范、案例研討等形式,引導教師樹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同時,注重培養教師的跨學科視野、終身學習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使其具備“大先生”的擔當能力。改革傳統以論文、課題為主的評價方式,增加“教育影響力指數”權重,構建“教學能力 + 科研成果 + 社會聲譽”的多元評價體系。試點“教育家書院”,本碩博貫通培養,必修教育經典名作研讀。設立“教學名師”“教育家成長基金”。營造崇尚師德、追求卓越的社會氛圍,為“大先生”成長提供良好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實施教師教育能力提升工程,培養更多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大先生”,是推進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培養高水平教師的重要方面和應有之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