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加工園區《從“育人之人”看教育生態重構之路》☆
近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關于組織實施教師教育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對“十四五”到“十五五”期間完善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進一步提升教師教育能力有關工作作出部署,推動更多資金資源匯聚“育人之人”,鍛造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隊伍,筑牢教育強國建設根基。 從“理論派”到“實干派”,打通教師成長路徑。在教育政策轉型升級、AI科技革命的挑戰下,“流水線式”的教師培養模式難以適應學生多元化學習需求,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創新型人才。教師教育能力提升工程以“本碩一體化”培養模式改革為突破口,鼓勵高校在專業融合、課程銜接、學段銜接等方面開展有益探索,培養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強化理論實踐銜接,通過“教育實踐不少于18周”的硬性要求,讓準教師能夠有充足的時間在教育教學一線積累經驗,培養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需求和發展的意識,更好的適應現代教育需求。 從“區域失衡”到“自主造血”,構建教育資源平衡。受制于地理位置、經濟條件等因素,師范類高校之間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重點院校憑借其品牌優勢和社會影響力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獲得政治、經濟、科技、人才等方面的資源優勢,而弱勢院校則陷入了“優質教師流失—教學質量下降—社會口碑下滑”的惡性循環。《通知》明確,建立教師教育協作發展共同體和師范人才培養的協同機制,強化對相對薄弱師范院校特別是欠發達地區師范院校的引領與支持,推進教師教育的國際交流。通過搭建區域性教師教育資源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師資互助、成果互通。讓名校專家下鄉,讓山區老師進修,推動教育資源雙向流動,激發弱勢院校內生動力。 從“量化指標”到“差異化評價”,打破傳統評價體系。當前,教師評價主要依賴量化指標,鄉村教師憑教齡、城市教師憑科研成果實現快速晉升,“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現象突出。過度功利化的評價方式讓教師失去了創新動力和活力,讓教育目標變得狹隘,“只交不育”的方式忽視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培養,難以適應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需求。《通知》明確,制定差異化的職稱評審、評優評先、專業發展等方案,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引領作用。通過重構教育評價體系,讓教育價值從“職稱刻度”回歸“育人溫度”。 強教必先強師。從理論到實踐、從區域到全局、從實用主義到理性價值,它不僅回答了“如何培養教師”這一命題,更解釋了“為什么要這么培養”的問題。教師教育能力提升工程是一場關于教育本質的變革,事關國家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