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江鎮《多維發力,構建農業科技創新新生態》☆
近日,農業農村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實施意見》,明確到2035年,建成運轉高效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這一政策的出臺,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意義深遠。 戰略使命聚焦,筑牢農業科技發展根基。政策將科研院所與高校定位為農業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這一布局精準切中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的關鍵環節。中央級涉農科研院所聚焦種業振興、智能農機裝備等 “卡脖子” 領域,如同定海神針,為國家農業安全提供戰略支撐。中國農業科學院在基因編輯技術上的突破,培育出的抗逆作物新品種,不僅增強了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更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地方科研院所立足區域特色,云南農科院針對高原特色農業研發的藍莓種植技術,既推動了區域農業產業升級,又實現了科研成果與地方經濟的深度融合。這種從國家到地方、從基礎研究到成果應用的多層次布局,讓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根基更加穩固。 企業主體崛起,激活產業創新核心動能。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是政策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產業升級的關鍵抓手。梯度培育機制與 “一企一策” 的精準扶持,為企業成長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持。鼓勵企業牽頭承擔產業導向項目,使得科研成果從立項之初就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有效避免了科研與生產的脫節。建設企業重點實驗室和中試試驗基地,為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搭建了 “快速通道”,加速了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崛起,將為農業科技創新注入強大的市場活力,推動農業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邁進。 創新機制優化,營造農業科技發展良好生態。優化農業科技創新組織機制,是提升體系整體效能的重要保障。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確定科研項目,從源頭上解決了科研與生產 “兩張皮” 的問題;跨領域、跨部門的協同創新機制,打破了科研壁壘,提高了創新資源的配置效率。摒棄傳統評價方式,注重成果實際應用價值,引導科研人員將論文寫在大地上,讓科技創新真正服務于農業生產。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推進新技術應用示范等舉措,進一步優化了創新生態,激發了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良好的創新生態,如同肥沃的土壤,為農業科技創新的種子提供了茁壯成長的環境。 通過聚焦戰略使命、壯大企業主體、優化創新機制,我國將逐步構建起運轉高效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這不僅是實現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由之路,更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的關鍵所在。在政策的持續推動下,農業科技創新必將迸發出巨大能量,為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