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竹鎮《以假日經濟撬動發展支點 用服務創新打開活力空間》
五一小長假如約而至,各地旅游市場再度掀起消費熱潮。從文化街區到山水景區,從傳統村落到新興商圈,假日經濟持續釋放的消費潛力,不僅為地方經濟注入活力,更成為觀察中國消費市場韌性的重要窗口。當旅游業進入“拼服務”“比特色”“講品質”的新階段,如何讓假日經濟從“流量”走向“留量”,從“網紅”變成“長紅”,需要各地以更精細的服務品質、更鮮明的特色定位、更長遠的戰略眼光,把假日經濟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持續動能。 激活假日經濟乘數效應,筑牢地方發展基本盤。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2024年五一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合計2.95億人次,同比增長7.6%,實現國內旅游收入1668.9億元,同比增長12.7%。這些數字背后,是千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機遇,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微觀鏡像。在消費升級與體驗經濟交織的新時代,假日經濟早已突破單純的旅游消費范疇,正演變為融合交通、餐飲、住宿、文化、商貿等領域的綜合經濟形態,成為檢驗城市治理水平的試金石、展現地域文化特色的展示臺、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的催化劑。激活假日經濟的乘數效應,需要建立系統思維。地方政府既要做好節前市場預判和資源配置,更要著眼長遠完善產業鏈條。當游客從“走馬觀花”轉向“深度體驗”,從“景點打卡”升級為“生活融入”,地方經濟發展就獲得了文化賦能、服務增值、品牌溢價的多重機遇。 鍛造服務品質硬實力,構建消費體驗新標準。旅游市場的競爭本質是服務質量的較量。當“特種兵式旅游”熱度消退,“松弛感度假”成為新寵,游客對服務品質的要求已從基礎保障向體驗升級轉變。提升服務不能止于增設停車場、增加移動廁所等應急措施,更需要建立全周期、全要素的服務質量體系。鍛造服務品質硬實力,應當構建“三個維度”:在空間維度上,既要保證熱門景區接待能力,也要關注冷門景點服務配套,消除旅游體驗的斷層感;在時間維度上,需建立涵蓋預訂、出行、游覽、售后各環節的服務鏈,特別是完善高峰期應急預案和錯峰引導機制;在主體維度上,要推動政府監管、企業創新、社區參與形成合力,讓每個接觸點都成為服務創新的舞臺。當智慧導覽系統解決“去哪玩”的困惑,旅游糾紛快速處理機制打消“維權難”的顧慮,柔性管理方式化解“人擠人”的焦慮,服務才能真正轉化為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深挖地域特色金鑰匙,培育差異發展新優勢。在文旅產品供給過剩的今天,簡單復制網紅模式已難以為繼。地域特色不是擺在展柜里的文化標本,而是可以轉化為競爭優勢的活性基因。從蘇州園林的移步換景到徽州古村的粉墻黛瓦,從景德鎮瓷藝的匠心跳動到泉州南音的千年回響,每個城市都握有打開消費升級之門的獨特鑰匙。培育特色發展優勢,需要把握“三個轉化”:將歷史文化轉化為場景體驗,讓古籍里的文字變成可觸摸的實景劇場;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綠色資產,使綠水青山真正成為碳匯交易的數字財富;將民俗傳統轉化為現代IP,用數字技術讓非遺技藝煥發新生。更重要的是建立特色保護與創新發展的平衡機制,避免過度商業化侵蝕文化本真。當地方特色從觀光賣點升級為情感共鳴點,從旅游標簽進化為文化符號,就能在差異化競爭中贏得持久生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