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橋鎮(zhèn)《品讀中國好書,共建書香中國》☆
“該讀什么書?”這一看似簡單的問題,在信息過載的當下讓不少讀者無所適從。由中國圖書評論學會組織評選的2024年度“中國好書”日前揭曉,42種入選圖書、20種入圍圖書恰如精心打磨的指南針,為讀者標注出了清晰的航向。 2006年我國首次提出全民閱讀,習近平總書記在致首屆全民閱讀大會舉辦的賀信中指出,希望全社會都參與到閱讀中來,形成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濃厚氛圍。十余年來,全國建成公共圖書館3000余個,農家書屋58.7萬余個,北京閱讀季、深圳讀書月,影響千千萬萬普通群眾。社會各界踴躍參與,京東以“共讀計劃”點燃鄉(xiāng)村閱讀火種,當當借“百城書單”織就城市文化經緯,公益組織頻頻捐贈書籍支持助力。第22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24年我國成年國民綜合閱讀率為82.1%,同比提升0.2%。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9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52本,均較上年有所提高。從政策頂層設計到社會多元參與,全民閱讀正從“倡議”升華為“共識”。 當前全民閱讀仍面臨三重挑戰(zhàn),書香中國建設任重道遠。一是氛圍不足,公共場所“低頭刷屏”成常態(tài),“指尖滑動”替代“書頁翻動”,家庭場景中“陪讀變陪機”現(xiàn)象普遍,閱讀尚未蔚然成風;二是資源不均衡,閱讀資源主要集中城市、發(fā)達省份,城鄉(xiāng)間圖書保有量差異顯著,西部山區(qū)農家書屋常“有屋無書”;三是深度閱讀不足,碎片化閱讀、打卡式淺讀盛行,“淺嘗輒止”取代“深耕細作”,熟讀精思、學思踐悟者寥寥。人均紙質書閱讀量尚不足5本,快餐式閱讀正侵蝕文化積淀的深度,重塑深度閱讀儼然成為當務之急。 書香彌漫中國還要靠綜合施策。政府當做好領讀人。加大宣傳引導,推動“中國好書”與深度閱讀倡議并行,引導群眾好讀書、讀好書;科學統(tǒng)籌閱讀資源,設立公共場所閱讀區(qū)域,建設流動閱讀站點,讓經典從“高閣”走向“街頭”讓閱讀觸手可及。社會當做好共讀人。以家庭為單位,倡導夫妻共讀、親子閱讀,讓家庭成為書香中國的有力支撐。機關單位、企業(yè)、社區(qū)當常態(tài)化舉辦讀書月、讀書競賽、讀書交流會等活動,打造具有地方、部門特色的讀書品牌,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讓閱讀滲透生活肌理。唯有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共振,方能織就全民閱讀網(wǎng)絡。 讀書是每個人的終生課題,更是民族精神的筑基工程。從梁家河窯洞中手不釋卷的知青,到主政一方時推動干部共讀的領路人,再到以“哲欣”筆名撰文倡導“修政德”的思考者,對讀書的熱愛與癡迷,貫穿習近平總書記的人生軌跡。借閱《浮士德》的30里跋涉、三讀《資本論》的深耕細作、遍覽縣志的務實精神,無不彰顯“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深刻內涵。習近平總書記酷愛讀書,我們也要養(yǎng)成讀書習慣,每天讀幾頁好書,與自己的靈魂獨處片刻,與古圣先賢同頻共振,與偉大人物隔空交流,涵養(yǎng)浩然之氣,汲取源頭活水,遇見更好的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當每個家庭點亮一盞書燈,當城市街角飄散翰墨香,當“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交融共生,一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文明中國必將煥發(fā)光彩。正如《之江新語》所言:“修政德”從讀書始,“樹新風”自書香來——這或許正是“中國好書”榜單給予時代的最深啟示。 |
